“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武汉”,这样的话今天谁还没听过?不是说光在技术圈里听到,现在连出租车司机、江滩散步的阿姨都要讲“武汉桥厉害!”这可不是一阵风的热闹。难道是媒体推波助澜?还是游客到此一游后忍不住的感叹?其实,绕不过去的还是那些桥,还有这座城市与桥命运交缠的脉络。
长江和汉江,两个像龙一样的水脉,把武汉天然劈成了三块——汉口、汉阳、武昌。那些年江面上的轮渡、木渡、甚至渔船,成百上千地穿梭,每天11万多市民被江分着生活。有人觉得那是寻常日子,其实风险大的不得了。遇上个风浪,几百人说没就没了。货掉到水里不算啥,人命没了,谁心里能安稳?
解放初期的武汉,经济正要喘口气,江却像个天然栏杆横着挡路。中央看得清楚,非得修个桥才算真正通连南北,有没有?这个决心不拖泥带水。京汉、粤汉铁路眼瞅着能连一气儿,国道107得插牢才算过关。于是,武汉长江大桥立了项,干脆利索被推进到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国家工程顶流的位置,谁都不敢怠慢。
1952年,苏联专家参与,国内顶级桥梁技术力量归拢一块,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事务所拎起来了。再到1953年4月,周恩来总理拍板,工程局成立,后来这个局名字大家再熟悉不过,也就是那家铁道部大桥局。1955年9月开工那天,现场气氛比赶庙会还热,比现在头条热搜还炸。大家没啥心理准备就迎来了大桥的主桥合龙,1957年7月就完活。三个月后10月15日,通车。简单两年零一个月,武汉得了上世纪最让人吃惊的“大工程”。
那个“彩虹”落地了不只是方便了交通。武汉的三镇真连成一体。慢慢地,无论是哪个区的人,进城还是出城都觉得随心所欲。经济、人员、资源的流动提速。谁说那会儿科技不行?大家都说“万里长江第一桥”,不仅是武汉的脸面,这事在全国都算得上轰动。为什么?这是一种气势,更是一种转机。
可是建设大桥可不是只靠嘴说的事,那代人骨子里其实很拧。先不说资金技术,像中铁大桥院和大桥局这些机构,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武汉的桥梁技术队伍真正扎下根,就是从这里起步。几十年后回头看看,不仅仅是本地的江上起了桥,全国上下跨江桥项目开花。大桥建成,是桥,人,也是队伍的开端。
中铁大桥局最初落户武汉是不折不扣的国家队背景,这些年,局里所参与设计建造的大桥据说已超3000座,总里程超3600公里。这数字有啥概念?武汉到深圳来回两趟还多点。放到世界范围,这家企业也是头牌。很难想象,一个城市的“本地队伍”能做到这样规模,到底是环境造英雄,还是英雄造环境?
还有中交二航局,起初就是在长江边修码头、打桩,这支队伍本想为水利服务,后来桥梁成了主业,谁料想一做做成了“第二支国家队”。长江水利委在武汉,地利人和,资源捏拢,二航局成了靠江吃江的典范。产业带的连锁反应,几乎武汉就是中部建桥技术一哥。
说到底,这不是“机缘巧合”四个字。大桥、铁路、国道、码头、工厂,拼在一起,那座城市的骨头就硬了,城市气质也变了。一整条桥梁产业链,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维护检测,武汉啥都不缺。你要是愿意细看,还能扒出来中铁十一局、中国一冶、武桥重工、武船重工等等名字。这些都不是虚名,都是靠真本事吃饭的。
长江线上的桥,八成是“武汉造”。世界前十的大跨度桥,超半数出自本地“造桥天团”。仅仅是巧合吗?技术是别人借不走的,队伍也是别人挖不走的。试问,还有哪个城市能复制这个产业格局?这问题丢给业内,真没几个人有信心说“我们也能行”。
数据也不是空口白话。根据2023年中国桥梁协会年度报告,武汉桥梁类企业主导或参建的长江大桥、斜拉桥、悬索桥项目累计超过500座。同期,中国桥梁技术出口合同中,约三成执行团队来自武汉。你说国际市场拼不过西方?那为啥世界第一长的悬索桥、斜拉桥都在这团队名单里?
回头看看,这一切都被铭刻在具体的工程和数据里。武汉不是一夜爆红,有太多沉淀,跟风还真学不来。可有时候,又觉得这些名头说得太自信了?谁又能给自己下个终极盖章呢。
桥建得再好,也挡不住制造业和资本周期的波动。有几年大项目少了,建桥“国家队”也有人离开,队伍的核心业务险些转型不及。武汉这城市拼的是“产业根基”,产业根基说白了就是吃桥。当关系链断裂时,说不定眼前的核心地位就不稳了。可又看到那些外地想弯道超车的企业,始终比不过有本地积淀的这口气。所以到底算稳还是不稳?或许只有等时间来印证。
曾经有人说桥是冷冰冰的水泥钢筋,可我觉得武汉这些桥早就有了温度。有早上五点钟的渔船灯光,有上班人群的脚步,有江边孩子的呐喊,桥是活的。城市没有桥,是骨架不成型,有了桥,好像气脉贯通。并不是每个地方造桥都能像武汉这样聚集整条产业链,那是无数次选址、调整、优化后的结果。
站在最近开通的杨泗港长江大桥上望江,人流车流不息,桥体震动反馈在脚下,像是城市的脉搏。游客们来武汉,多半去看大桥,合影、发朋友圈,甚至专门打卡桥下风光带。为什么?武汉的桥是风景,更是生活。桥下市场的烤鱼香气,夜晚灯光的闪烁,只靠技术指标无法解释。
当然,光环意味着竞争。苏州、南京、重庆这些城市也早在奋起直追,各有各的桥梁工程在拉榜单。可事实上,到现在,武汉整体产业链深度和产值依然是第一梯队。有些项目外迁确实影响过本地,但大多数核心技术人才和研发平台还是留在武汉。
翻查2024年1月的相关统计,武汉桥梁类企业登记数量较五年前增长37%。桥梁装备制造出口额度在全国同类城市里排前二名。光是中铁大桥局2023年签订的新桥项目中,海外建桥合同金额约50亿元人民币。这些都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成绩。
在武汉,桥梁与城市绑定,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隐性的自信。谁说只有GDP产值能代表地方实力?桥通了,城也活了。可惜话又说回来了,有些专家说热度稍纵即逝,把荣耀看得太重未必好。那这句话到底是真有底气,还是只是一种地方性的自我表达?可能每个人心里答案都不同。
有些时候,逻辑跳脱了、数据也许有点干巴巴。但等你真正站到长江桥上,看春水东流、两岸灯火慢慢点亮,也许你就是会承认,桥这东西之于武汉,比什么科技园区或GDP更有亲和力。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武汉”,这不是自卖自夸的一句口号,是一座城市成色扎实的写照。某年凌晨,有人站在大桥下随口一问,“武汉桥真的牛吗?”没人肯下定论。可是现实里,那些桥还天天送着人来人往,好像谁都少不了它。
武汉的桥还会继续,而且还会继续带着自己的脾气、韧劲走下去。说到底,好东西,总是让人既想质疑,又舍不得说松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