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鸡的进山口,我一直注意观察,还是没有找到标志,心里有些遗憾。
我找的是“益门”标志:益者,益州也,也就是现在的四川成都地区;益门,就是通往成都地区的大门。
益门位于清姜峪口,明代的时候还修有益门城。它是蜀道中陈仓道的开端,没有益门标志,太没有仪式感了。
没错,我又开始了一次短暂的蜀道之旅。
这次从陈仓道走起,陈仓道又称故道,起名陈仓因为这里是古陈仓,起名故道是汉之前这里有个名叫故道的县级治所。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故道是相比褒斜道而言:汉代整修褒斜道后,以前的道路就成了“故道”了。
其实陈仓道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散关道,因为原来这里有个散国,有人说西周青铜器“散氏盘”提及的“周道”就是这条道路。
10多公里后,就到了大散关遗址景区,大散关得名就应该古散国有关系。这是一个收费景区,我以前进去过,这次就不进去了,说道说道就行了。
大散关名气很大,是关中“四关”之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老爷子死之前还念念不忘的地方。
但是现在这个大散关并不是古代的大散关。
有专家考证,这里是明代以前的“二里关”,清朝人认错了。那么大散关到底是哪里?你接着我的文章往下,就会看到的。
不过在这里看峡谷两边,确实很窄,有一个关隘的意思。
怪不得当年修川陕公路的时候,总设计师赵祖康在一旁石壁上也书写下“古大散关”的题字。
往前就是宝成铁路著名的“观音山展线”。
这是中国铁路史的奇迹,可以称作是中国铁路坡度之最:把修公路的“之”字形线路,用到了修铁路上,直线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三层铁路足足爬升了十几公里!
所谓的“展线”,就是延长线路长度,以长度换高度。
前几年我专门坐绿皮火车从宝鸡到秦岭站,就是为了感受这段铁路。
短短6公里的路程爬升680米,就是说一公里上升110米,铁路以3个马蹄形和1个螺旋形(“8”字形)的迂回展线上升,车头能看到下面的车尾,这就是著名的“观音山展线”。
可惜这个奇观用无人机在冬天拍摄还是可以的,夏天草木太茂盛了。
从这里开始,公路也进入了著名的“18道拐”。
“头道拐吓破胆,二道拐腿发软,三道拐魂飞散,四道拐见阎王。”和铁路一样,快速上升的海拔让公路拐了18道拐。
据说1934年修川陕公路,这是难啃的一段。从陇海线转运后方的物资,都要走这18道拐。
这几年18道拐也有些“网红”意思。沿途照片不好拍,一般是上到嘉陵江源头的停车场往下拍,冬天拍好一些,夏天树叶遮挡太多了。
我多年前来过嘉陵江源头景区,里面很大,现在景区封闭,门前停车场人挺多。
这里就是南北分水岭,也是宝鸡渭滨区和凤县的分界线,从这里往南就要沿着嘉陵江走了。
清姜河和嘉陵江的名字,都和炎帝有关。
清姜河古称“姜水”,炎帝部落是姜姓,就在这里生活繁衍。最后炎帝葬在这里,所谓嘉陵江的“陵”指的就是炎帝陵。
从进山到嘉陵江源头25公里,这里也是宝鸡骑行者经常来的地方,类似于西安的沣峪口分水岭。
从这里开始下坡路,进入凤县。凤县也打造“羌族故里”的招牌,也算是和炎帝有些关系吧。
从这里我们就要沿着嘉陵江走了。
有人说陈仓道又叫嘉陵道,这是不对的,因为从宝鸡到分水岭是沿着清姜河走的,那一段不属于嘉陵江。嘉陵道应该是陈仓道的一部分。
分水岭过了就是著名的岭南公园。夏天看着没有什么,但是冬天这里可是网红绿皮火车到秦岭站的“赏雪最佳处”。
夏天的荒草冬天被白雪覆盖,下了火车步行到这里玩打雪仗,小朋友的最爱。
岭南公园这里,千万不要忘记打卡“古大散关”的石碑。道路上没有标记,在岭南公园的南端。
这个地方叫做煎茶坪,是一小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很多专家考证这里是古代大散关所在。不过这里并不著名,这四个字貌似赵祖康题写的,但是下面落款却是“苏东坡”。
老实说,苏轼是走过蜀道的,从这里经过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个碑立的太随意,没有什么说明。
其实古代的关址是不停变化的,比如函谷关和潼关,那么大散关遗址有多处,这也能说的过去。
紧接着就到了东河桥村,这里号称“嘉陵江源头第一村”,从这里丢下一个瓶子,看能不能飘到重庆朝天门码头?
东河桥村最有名的就是豆腐宴,我上次来吃过,物美价廉,就是上菜有些慢。(这次停电,好多人家歇业)
东河桥也是避暑的好地方,海拔接近1400,坐绿皮火车来回6元,就能享受一天的清凉,你看宝鸡人爽不爽。
下去不远,就是宝成铁路秦岭站,这里纯粹成了一个旅游的地方。
紧接着就是黄牛铺、红花铺、草凉驿、凤州。
凤州号称岭南第一州,也就是从宝鸡翻阅秦岭后第一个州,倒也名副其实。
我们计划先去看“风车天路”,所以从凤州这里就要往太白方向拐了,那里原来也是一条古道,算是陈仓道的一条支线吧,景色很美,不过要另外写一篇文章介绍了,请持续关注。
我们还是接着说陈仓道主线。
我们从“风车天路”返回往凤县方向出发,很快就看到路边这个大门,上面写着“凤州古城”。这里是以前的凤州老城。
有关凤州和凤县的故事我们下几篇再讲,因为马上就是陈仓古道上一个经典出现了——连云栈道。
路口出现了这么一个大门,旁边有牌子说明从这里上山,就是连云栈道。
连云栈道是联通陈仓道和褒斜道的官驿大道,自凤县东北草凉驿延伸至开山驿,全长约470里,经柴关岭入留坝境。
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从这条路走的。
根据资料从这条路上去到烟囱沟,再到三岔,最后到留凤关和川陕公路合并。后几篇写柴关岭我会具体介绍,还是请持续关注。
这条水泥路只走了一公里多就是荒草,曾经车水马龙的连云栈道在川陕公路通车后,就完全荒废了。
同时地位下降的就是古凤州了。
水泥路旁山坡上全是套袋苹果,这女子给我们说:上面的路全让草遮掩了,人走都麻烦。
一条道路的修建,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
当川陕公路修建时,把通往汉中的路线更改到双石铺,双石铺就成为了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了县治所在。
夜色中,我们入住凤县,也就是原来的双石铺。
我来过凤县多次,也曾在这里住过一晚,但只有这个晚上,我完整的把凤县的音乐喷泉表演看了一遍。
很美。明天,接着我们的蜀地之旅,美景和历史交叉。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