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嘉湖。
编者按:湖波不惊,却镌刻星城千年脉动。长沙的湖泊水库,是“绿水青山”馈赠的生态基底,亦是“金山银山”奔涌的发展源泉。它们涵养水土,承载乡愁,更在城脉深处,以无声的壮美,注解着“山水洲城”的永恒基因。红网联合长沙市水利局聚焦《湖库觉醒:星城的水色基因库》,看长沙如何珍视这液态遗产,守护这水色根脉。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大珠小珠落星城》。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杨屾 通讯员 刘铁伟 长沙报道
如果说城市是有生命的,那么湖库就是长沙最深沉的呼吸。
在岳麓山巅俯瞰,在湘江中流回望,你会发现:星城的轮廓,不止由楼宇街巷勾勒,更被一汪汪清泓温柔定义。它们如珠玉散落,静默镶嵌于城市肌理之中——是年嘉湖的烟火记忆,是梅溪湖的科技人文,是松雅湖的白鹭晴空,是株树桥的浩渺乡愁。
东湖、千龙湖、松雅湖、团头湖……湖库是这座城市最有耐心的聆听者。它映照天空的阴晴与四季的更迭,将岸边的垂柳、飞翔的水鸟与远山的轮廓,以近乎神性的静止之美,定格为永恒的画面。
从开福区年嘉湖的粼粼波光,到宁乡黄材水库的浩渺烟波;从湘江新区后湖的艺术涟漪,到浏阳株树桥水库的深麓明珠——这些湖库群落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流动的生命系统。它们调节城市呼吸,沉淀历史记忆,滋养文化根系,平衡发展脉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习以为常的湖光水色,其价值远未被完全察觉。当我们俯身倾听,那静谧水面之下,正传来一场关乎觉醒的深沉回响。
千龙湖。
黄材水库(青羊湖)。
株树桥水库。
生态基座:液态的绿色基础设施
湖库,是星城最原始也最珍贵的“生态基建”。
它们如天然海绵,雨季纳水、旱季释流,默默维系着城市的水平衡。研究表明,大型水域能显著缓解热岛效应——年嘉湖、梅溪湖等水体周边,夏季气温较核心城区可低3℃至5℃,成为市民可感可知的“天然空调”。
梅溪湖。
这些水域更是生物多样性的方舟。青竹湖湿地观测记录鸟类百余种,其中不乏白鹭等环境指示物种;石燕湖的森林—湖泊系统,是长株潭绿心区生态网络的关键节点。
而乌川水库、株树桥水库等作为饮用水源地,其水质安全直接关乎百万人的健康。全市518座水库,全面支撑起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命脉,成为长沙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这一切,构成星城最基础的液态基因,亟待我们更深理解、更好守护。
历史存档:水波之间的时光折叠
湖库,也是一座座液态的历史档案馆,每一层泥沙都沉淀着岁月的叙事。
黄材水库(青羊湖)伴着千年古邑深眠;团头湖畔,27处先秦遗址静述楚人南进的往事;石燕湖峭壁之间,似仍回响关羽“战长沙”的古老传说;岳麓书院旁的清池,则倒映过无数文人沉思的身影,涟漪中荡漾千年文脉。
更近的历史,则写满艰苦奋斗的集体记忆。黄材水库等水利工程,是数十万先辈以肩挑背扛铸就的时代丰碑,见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天换地的壮志。
东湖。
人类因水而兴,水亦因人而灵。这些水库的建成,彻底重塑了区域的水文格局与农业命运,其历史价值,不逊于任何文化遗产。
当我们临水而立,所见不仅是波光,更是时间的多重映像。保护湖库,就是保护这部液态的《史记》,防止历史因干涸而断裂。
文化源流:波光之中的精神图腾
湖库不仅塑造长沙的物理景观,更深刻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湘楚文化中的浪漫与神秘,与洞庭流域的水性息息相关。端午节龙舟竞渡,不仅是民俗,更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协同精神的礼赞。
后湖的变迁尤为典型:从渔场到污染区,再蜕变为艺术高地。生态治理催生新的文化生态——艺术家代替了渔民,画布上的波光取代了真实的涟漪。那些能融入现代生活的习俗得以存续,依赖传统生产方式的则渐趋式微。
松雅湖的国际马拉松、梅溪湖的艺术中心、洋湖的湿地文化、千龙湖的生态旅游……传统水文化正与现代都市文明深度融合、变异创新,使湖库成为精神疗愈与创意迸发的策源地。
未来之路:清醒共生,才见永恒
每一处湖库,都在现代都市中承担多重压力:要供水、要防洪、要调节气候、要美化环境、要承载娱乐、要驱动旅游……每一个“要”字,都是沉甸甸的责任。
城市竞争不仅是经济的竞赛,更是生态资本的厚度之争。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与城市扩张,湖库的生态价值与战略地位将愈发关键。
乌川水库。
星城湖库的未来,取决于今日的抉择。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推行河湖长制、大兴水利建设、重建水系连通、呵护小微水体——从征服水到善待水,从索取到回馈,从短视利用到长远共生,我们正在构建更科学的治理体系、推动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让星城湖库焕发更灵动的诗意。
“湖库觉醒”,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种认知的升华。
它让我们意识到:这些散落星城的大珠小珠,从不是城市的背景,而是主体本身;不是资源,而是生命。它们以水为纸,以时间为墨,写下一座城市生态的答卷、历史的层理、文化的叙事和未来的可能性。
读懂它们,就是读懂长沙的过去与明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