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意一 长沙报道
“慈利,好恰!”“慈利,太板扎了!”“慈利很巴适!”在湖南省慈利县各景区,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学生们用家乡方言在镜头前热情地推介慈利。
2025年,慈利县将以“硒有慈利·康养胜地”为主题,举行第三届张家界市旅游发展大会。作为集山水之灵、人文之韵于一体的张家界旅游东线门户,慈利早已不满足于“风景独好”的单一标签,这里有茶马古道的历史回响,更有藏于街巷的烟火气,如何让这份“宝藏”被更多人看见?
为此,8月21日至24日,红网联动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全国10余所高校参加“青椒训练营”的大学生,开展“全国大学生打卡慈利”活动,用青春视角深入体验慈利文旅资源,解锁专属大学生的旅行新方式,助力慈利文旅高质量发展。
这场慈利探索之旅,首站选择了万福温泉。在这里,氤氲热气中蕴含的不仅是富含矿物质的温泉水,更是慈利“山水为体、康养为用”的文旅定位的生动体现。依山而建的99个汤池与自然景观相融,让同学们在体验中理解了康养旅游的真正内涵。移步张家界地缝,深邃的峡谷、飞泻的瀑布、奇特的地貌则带来另一种震撼,同学们的镜头追着光影移动,手机相册里塞满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对“张家界地貌”的具象认知。在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同学们观看了《茶马雄风》实景演出,光影技术与实景舞台的交织让历史从书本中“活”了过来,慈利作为茶马古道重要节点的历史荣光,在青年的眼中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变成了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体验。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积极地参与这次活动,同学们的回答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既要传播慈利之美,也要在实践中锤炼专业能力。这种双重诉求,恰恰反映了当代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我们想用自己的视角,让更多的同龄人了解慈利,爱上这里的山水、美食和文化。”这句话背后,是新一代内容创作者的自觉与自信。他们深谙同龄人的审美偏好和接收习惯,懂得如何用青春语言讲述地方故事。
在活动中,同学们还自发拍摄创作了一个转场视频,用青春活力的舞蹈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同时也巧妙地宣传了慈利文旅。这场“青年语言”的即兴创作,让慈利的“欢乐”变得可参与、可传播。
青春与山水的相遇,从来不是单向奔赴,而是多方价值的共振与升华。对同学们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调研式学习。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慈利的山水间、人文里找到了实践的土壤。他们学会了如何用年轻人的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如何用新媒体语言讲述地方故事,这种“知行合一”的体验让专业学习跳出纸面,变得鲜活而深刻。
对当地来说,这是一次推介文旅的向外展示。当传统宣传仍在依赖官方视角时,青年学子们的自发传播构建了更具“亲和力”的话语体系。他们镜头里的峡谷探险、古镇美食,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时,自带“同龄人推荐”的信任背书。这种由青春创意驱动的传播,让慈利“不止有山水,更有可体验的文化与欢乐”的形象深入人心,为张家界旅发大会预热添彩的同时,也打开了文旅传播的新维度。
而对于“青椒训练营”而言,这更是一次以评论为媒的生动实践。同学们用镜头记录风景、用文字提炼思考、用创意传播价值,将专业所学与地方文旅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他们的创作不仅是对慈利文旅的推介,更是对“如何讲好地方故事”的探索与回答,而这一命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青春视角与在地文化的碰撞中,藏在专业素养与实践需求的融合里。
来时有好奇,走时有故事。当“青椒”们带着满行囊的素材与感悟离开,那些被镜头记录、被文字书写的瞬间,正转化为千万个“想去慈利”的理由。这场相遇让我们清晰看到,青春的创意能为文旅注入鲜活活力,而厚重的地方文化也能为青春成长提供丰沃养分。
正如一位同学在录制自己的vlog时说:“慈利不仅有好山好水,更有好客的人民和独特的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人发现这个宝藏地方,来这里感受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当青春视角遇见文旅深度,碰撞出的不仅是优秀的作品,更是文旅发展的无限可能。而这样的双向奔赴,必将在更多地方续写新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