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炜烨(山西大学)
今年夏天,云南大理苍山的“采菌游”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进山寻找、采摘各种野生菌。而部分游客无序采摘和破坏性行为,已引发多处警情,对苍山的生态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所谓“采菌游”,是以“采菌体验”和“拍照打卡”为主要卖点,在云南大理苍山兴起的一种生态旅游项目。每当云南夏季到来,游客们便在向导的带领下,前往野生蘑菇生长地进行采摘。然而,随着采菌行为的常态化,这份野趣正在逐步走向失序,毒蘑菇中毒、山区生态遭破坏等问题已然出现。这也意味着,以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为噱头的“采菌游”,从来不是规则之外的活动。
“采菌游”这种云南特色旅游项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云南成了名副其实的“野生菌王国”。以云南玉溪市易门县为例,以野生菌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易门采菌、买菌、吃菌。在云南,像易门县这样因“菌”获利的地方数不胜数,野生菌带来的经济收入早已形成庞大的规模。
向导得到丰厚收入,游客获得独特体验,看似皆大欢喜的“采菌旅游”,实际上处处暗藏危机。
据记者实地调查,部分利用“资质”高额收费的“采菌游”组织方并无正式资质,所谓的带队证明不过是一份登山户外运动技术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对“采菌游”活动中的菌类识别、科普讲解等内容并无直接关系。而在向游客介绍采集到的蘑菇时,向导们也仅介绍菌种名称、是否有毒等简单内容。甚至部分向导介绍的内容还存在明显错误,如面对已经被划为肠胃炎毒蘑菇范围的松塔牛肝菌,向导直接介绍其“无毒可以吃”。可想而知,在如此不合规定的向导的带领下,游客们的生命安全岌岌可危。
没有专业导游的带领,让本就对采菌方面一无所知的游客们更容易身处危险之中。我国已发现的毒蘑菇有600余种,而云南所具有的就超过300种,其中更是有20多种剧毒蘑菇。就算是当地很有经验的菌农,每年都有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一旦游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毒蘑菇误采食用,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对毒蘑菇的辨别缺乏经验,游客的无序采摘行为也可能破坏野生菌的成长环境。菌丝体,作为真菌营养体的基本结构,如果条件适宜,可以无休止地繁殖下去。而游客在寻找菌子的同时,会将菌丝体暴露在空气之中。采摘完后,游客却很少将菌子生长土层、落叶复位,那么这些菌丝体一见到阳光就会死掉,难以繁衍新的菌群。就这样,苍山的野生菌生长条件变得紧张,随之威胁到整个生态圈。
近年来,像“采菌游”这样的生态旅游成了网红活动。“自由、新鲜”已成为生态游的代言词,可背后的代价不应该被忽视。在今年春夏之交,北京北灵山的韭菜进入生长旺季。数千人涌入北灵山,导致当地部分高山草甸植被稀疏、土壤裸露,生态遭到破坏;厦门海域免费提供赶海体验项目,多处滩涂被赶海大军“犁”得泥土翻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可谓是“变相屠宰”。
一桩桩案例,时刻叩问着“生态游到底该如何游”。笔者认为,既然这份“野趣”以“体验自然”为卖点,那我们就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遵守生态的规则。作为游客,不能只图猎奇,“掘地三尺”只为满足一己之私,全然不顾自然的长远发展。在进行“生态游”之前,游客就应该自主了解所在生态区相关知识和限制规则,不能拿“无知”当挡箭牌。遇到明知故犯的游客,相关管理人员更不能仅仅“罚酒三杯”,应该以雷霆手段,严厉惩治,如对于违规游客采取加强组织巡查、设置高额罚金等措施。同时,为了减轻生态压力,对人员超额的景区,管理人员要适当进行人数限制。
生态游的真谛,从来不是“征服自然、伤害自然”,而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采菌游”的野趣,本就应该有规则收着。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