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刚察县立足青藏高原独特的红色资源与生态禀赋,以“研学+”模式为抓手,整合多方力量,推动红色教育、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环湖骑行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全域联动、多元共赢的研学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域旅游从“观光打卡”向“深度体验”转型,全力助推国际旅游生态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
深挖资源禀赋,构建“全域覆盖”研学体系。深挖优势资源,优化研学线路,打造形成“一点一中心二区三基地”特色教育基地。在红色资源开发上,整合果洛藏贡麻村、仙女湾“初心路线”等特色资源,让师生、青少年在重走视察路、探访红色阵地中感悟初心使命。截至目前,全县中小学累计开展红色研学15场次,覆盖5所学校3400余人次;共青团系统组织跨区域红色研学5场次,70名少先队员赴山东省、原子城纪念馆等场馆体悟“两弹一星”精神,推动红色基因跨地域传承。在生态资源转化上,依托青海湖流域生态优势,建成普氏原羚科普研学基地、湟鱼家园、圣泉湾生态体验区等核心研学载体。其中,普氏原羚科普研学基地投入1000余万元,打造集科普展示、观测救助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接待北师大、甘肃保利国际旅行社、成都一年四季教育机构、西宁森林幼儿园等省内外研学人数达1.4万人次;湟鱼家园以“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洄游奇观为核心,通过放生体验、试验站观测等活动,让游客深度理解生态保护意义。共青团系统同步在仙女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圣泉湾生态体验区、湟鱼家园、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建立4处青少年生态研学基地,开展绿色研学、自然课堂等活动43场次,构建“沉浸式”生态教育体系。
创新“研学+”模式,激活全域发展动能。打破单一研学壁垒,推动“研学+红色教育”“研学+生态保护”“研学+乡村振兴”等多业态融合,实现教育价值与经济社会效益双提升。“红色+生态”融合成特色品牌。探索党校“拟单”、学员“点菜”、教师“上菜”的“菜单式”培训模式,提供涵盖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的25个专题课程由培训班主办单位和参训学员点选,让红色研学教育从“走马观花”转向“入脑入心”。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开展远足徒步活动,将红色教育与生态探秘结合;哈尔盖寄宿制民族小学赴祁连山国家生态基地,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生态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推动革命精神与环保理念同频共振。仙湖旅游公司打造“红+绿”课程体系,年内实现门票及相关收入19.43万元,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研学+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沙柳河镇中心幼儿园组织幼儿走进果洛藏贡麻村,感受乡村发展变迁;共青团系统开展“喜看家乡变化”观摩活动,百余名返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景区引导、家乡推介等志愿服务22场次,在实践中深化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创业青年研学培训同步推进,通过电商、农业政策等专题培训与红色研学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联动协作筑牢保障,研学工作凸显多重成效。构建“政府引导、校企联动、部门协同”的研学工作机制,为全域研学保驾护航。校际与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县内学校联合开展红色文化研学,共享优质资源;公安、交警等部门为远足徒步等活动提供全程保障,确保安全。政企协同优化服务,仙湖旅游公司完善三大核心景区基础设施,增设咨询导服点、投诉受理窗口,提升研学体验;共青团系统整合域内外资源,建立4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拓展研学空间。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刚察研学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育人成效方面,90%以上学生主动参与红色主题活动,青少年生态保护、爱国及民族团结情怀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方面,“刚察县红色研学”话题在本地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家长主动讲述红色故事,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氛围。旅游带动效应凸显,生态研学热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构建起“保护—教育—发展”良性循环。
刚察县委宣传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