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垒砌的碉楼沉默矗立,如时光的守卫者;青石板路蜿蜒入巷,连接着六百年的回响;身着凤阳汉装的老人安坐门前,绣花针一起一落间,感受着丝丝缕缕的凉意。
出伏后,安顺市七眼桥镇本寨村迎来一批艺考学院的学生,他们散坐在古巷深处,画笔沙沙作响,将明代军屯的岁月风韵落于纸上。
村头的小溪边,一群艺考生正用画笔记录本寨村的宁静与魅力。(图/潘德玉)
“几年前村里只剩老人守着老屋,年轻人全都外出打工。如今学生们来写生,游客来旅居,连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开民宿,村里越来越热闹了。” 话语间,本寨村党支部书记金柏益身后,村委会外墙上“一切为人民打算”几个字格外亮眼。
本寨村并非普通村寨。作为云峰八寨屯堡文化核心区,这里保存着27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和7座军事碉楼,以及大量的明代江淮风格民宿。
石头砌墙、石头铺路、石头盖房......金柏益亲历了村子从“守着宝藏饿肚子”到“古韵生金”的深刻转变——
本寨村党支部书记金柏益介绍本寨村相关情况。(图/潘德玉)
“老一辈用石头堆出家园,我们这代人要学会靠石头过上好日子。”金柏益道出发展关键。
2017年,他刚上任时就面临发展困境:古建筑年久失修,村民收入微薄,年轻人持续外流。
转机,来自全省系统性文化工程的全面铺开——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屯堡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四大文化工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政策推动下,本寨村争取到对口帮扶资金,启动古建修复工程,完成全部国保单位的建档挂牌,更将古村落保护条款写入村规民约,让文保意识深入民心。
2022年,金柏益推动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创新推出“古宅入股”模式:鼓励村民以闲置古宅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改造运营民宿餐饮,收益按比例分红。
“这些年我们都在外打工,家里老宅一直空着,没出租也没收益。” 自村“两委”号召大家积极发展民宿、餐饮等产业后,村民张鑫率先响应,不仅将祖宅入股,还返乡参与运营。今年暑期,他家9间客房天天爆满,10万元收益稳稳落袋。
保护与发展如何并行不悖?本寨村探索出“修旧如故、功能再生”之路。
以古村核心区作为历史风貌严格保护区,所有修葺工程坚持传统工艺、原有材料;而在新村区域,则合理布局民宿集群、文化驿站、写生基地等现代文旅设施服务。游客既可沉浸式体验屯堡传统生活,又能享受舒适便捷的旅居服务。
去年,本寨村游客量已突破8万人次,其中长期旅居者超万人。写生研学团队至今来访近200批次。
数据背后是精准的业态布局——针对银发族推出按月出租的农家小院,面向学生群体开发屯堡地戏非遗研学课程,为艺术院校定制写生基地服务,让屯堡文化可观、可感、可体验。
村里的碉楼建筑、各类四合院、古代别墅融合了西南、欧式、徽派等多地建筑元素风格。(图/潘德玉)
漫步本寨,垂花门楼、双狮院落、梅家大院、“四知堂”等各具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图/潘德玉)
本寨也成为安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图/潘德玉)
村口卖洋芋的梅婆婆生意好时,每天要卖30斤蒸洋芋。(图/潘德玉)
从河南开着房车来旅居的张丽丽夫妇刚住一周:“这里凉快又原生态,蔬菜都是村民自己种的,我们准备住到秋天再走。”
村口卖洋芋的梅婆婆忙得不亦乐乎:“娃娃们最爱我做的辣椒洋芋,一天能卖百来个,收入百来块呢!”
可以看到,屯堡文化不仅是明朝军民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优质载体。本寨村之变,正是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在村一级单元的生动实践。
而金柏益的办公笔记本上,又写下了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开发文创产品、与高校共建研学基地、扩大屯堡文化影响力……“让村民真正享受到文化红利,让‘一切为人民打算’不是墙上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本寨村全貌。(图/潘德玉)
夕阳西下,写生的学生们收起画板,民宿灯笼次第亮起。石墙深处飘来甜酒粑的香甜气息,品尝后的武汉游客杨剑东和女友仍在捕捉光影:“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就像活着的历史记忆。”
六百年的石头寨,见证着本寨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民靠着这些沉默的石头,发展旅游、传承文化、找回认同——石头还是那些石头,生活却不再是过去的生活。希望,正如石板缝中萌发新的绿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权若青 刘蓝婴 潘德玉
编辑 陈玉林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