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河古韵
“有这么一条河,形如葫芦,宛如珠链,通江达海。它静静地流淌了千年之久,孕育了独特的自然生态,书写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滋养了周边的黎民百姓,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它,就是濠河。”这是中国首部护城河志《濠河志》一书中的开篇。
这段开场白,勾勒出濠河之于南通人的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濠河是一条与长江相通的生态河,更是凝聚着江风海韵的文化河。她是南通城的母亲河。
濠河夜景
如今,说起濠河的历史,是从958年算起。那一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五年,南通城正式建立。作为护城河的濠河,与这座城市同时形成,至今已历千余年,目前是国内现存最为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实际上,濠河“半是天然、半是人工”,筑城时利用了天然的水泊和沼泽,而这些水面早就已经形成,是在长江与大海共同作用下,胡逗洲发育时留下的遗泓。
地方史志记载,显德五年(958年),静海制置巡检副使王德麟征发民夫,兴筑土城,立四门,城方圆六里七十步。次年,改为砖城。当时,新兴的通州城里,军民“筑壤而高土,凿地而深池。”城外挖沟串联,城内裁弯取直,濠河就此形成。
濠河全长10公里,水面面积1040亩,最宽处215米,水波浩渺,极似湖泊;最窄处却仅有10米,又似丝带彩练。
“望之汪洋,足称巨观”,即使到了近代,濠河水面大小还与老城内的陆地不相上下。地方文史专家穆煊说:“一个位于‘江淮之委海之端’的偏僻小城,有必要和可能挖这么宽的护城河吗?我以为是以天然水泊为基础而加工的。”
不管怎么说,濠河宽阔的水面环绕周匝,让南通成为具有“水包城,城包水”独特景观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灵气的水韵之城。这个绝妙的城建大手笔,来自在一千多年前南通先民的策划和设计,至今仍应该为他们的超前之举点赞。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通州老城的南面增筑了新城,次年完工。新城亦四面环水,原来的城南濠河变成为新老两城之间的内河。于是,濠河由“口”字形变为“日”字形。
自宋代以来,以州城的濠河为中心,河道向东、北、南三个方向延伸,形成与周边水道相通的水系。濠河南边有狼山港河,西南有姚港河、任港河通往长江;西有盐仓河,经盐仓坝折向西北,与从如皋方向流入的运盐河接通;从东南方出口,经五福寺(文峰塔院)南折向东北,与金沙河道相接;从东北方出口,由郭里头向北,经秦灶北流,与石港河接通。
濠河环绕南通老城区
千百年来,濠河担负着对城市的防卫责任和地面集水、外排,以及城市近郊农田的灌溉功能,还担负着城乡各镇集之间物资运输的水上通道等重任。宽阔的水面,清澈的水流,鸥飞鱼跃,环濠河而生的绿地自然天成,一个个风格别具的园林美景,恰好让城市戴上了一条“翡翠项链”。随着时光的流逝,濠河上的风帆舟楫淡出了水面,这里已经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宜居之地。
濠河之美,令南通无数的文人墨客吟咏赞叹。濠河东南端幽美宁静,文峰塔巍然耸立,清代诗人保大章静夜赏月后,写下《夜泊文峰塔寺前作》:“三元桥畔是知津,小住渔床作比邻。塔影倒悬明月里,扁舟一页一诗人。”西南濠河的河面也相当开阔,水中有沙洲,建有魁星楼,清代李琪在《崇川竹枝词》中描写这一带的景色:“水心楼阁水连天,一带垂杨欲化烟。最是夕阳人问渡,临溪争唤卖花船。”
濠河夜景
近代时光,张謇来了。他将社会改良的阵地放在了濠河沿岸,让这里成为他强国梦想的承载地。当时的东南濠河一带,还是半城半村的“城乡接合部”。早在1902年,张謇在荒废的千佛寺旧址上办起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1905年,张謇又在濠河南岸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还先后在城南建起了两座在当时堪称一流的体育场。张謇将南门外的南濠河改造成文化教育区,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南通由来已久的“讨饭子南门”那种荒凉、落后的面貌。1915年,濠南别业建成,张謇从此定居于此,直到生命的终点。
从1917年起,张謇先后在西南濠河上开辟了五座公园,供市民游览休闲,是中国最早的大众公园之一。1919年,他在城南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戏剧学校——伶工学社。同年,又在城西南建成更俗剧场,以戏剧教育和传播来启迪民众。沿濠河设立的有斐馆、南通俱乐部等,也为“近代第一城”增色不少。
“水碧新桥底,山青故郭前。贩佣沾泽气,鱼鸟傍人烟。带酒晨归担,鸣梆夜听船。一亭风月贵,终古不论钱。”这是张謇先生所写的《南濠》一诗,岁月何其静好,而在这背后,开路者付出的是怎样艰辛!在《南通公园记》中,张謇对濠河的热爱跃然纸上:“时乎和春霁秋,烟朝月夕,微风动波,映树明瑟,凫鸥翔泳,若在镜中。”
濠河夜景
濠河是幸运的。她天然拥有妩媚动人的身姿,也曾有过容颜被毁的过往。如今,南通人对这条城市母亲河倍加呵护。这些年,在濠河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中,南通人以这条千年古护城河为依托,严格保护历史遗存,在寺街、西南营和濠南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大量近代公共建筑,“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光彩正在濠河之滨重新焕发。
来源:崇川在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