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远山如黛,天高气爽,浮云四射。
我们再次前往革命老区和圣地——朱家沟采风。
在一个叫“小西天”的地方,悬崖环绕,群峰低垂,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碑,村党支部书记孙金生给我们讲述着那段悲壮的故事… …
1933年3月4日,承德沦陷。之后,日寇占领兴隆县城。
毛泽东主席在运筹抗战布局时,多次把伟大战略家的目光投到雾灵山。1937年8月,毛泽东在洛川会议指出:“红军可以分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
抗战期间,李运昌、宋时轮、邓华、包森等高级将领被派到雾灵山地区,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1938年6月17日,宋时轮、邓华将军率八路军第四纵队指战员,遵照毛泽东同志洛川会议指示,挺进雾灵山区,攻克兴隆县城后转战各地。大部队战略转移后,留下三个支队在雾灵山根据地开展工作。这些军政干部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培养干部,筹集物资,与日伪军周旋,成为冀东敌后抗战火种。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抗日队伍不断扩大,到1941年,雾灵山区抗日游击队伍已达7000多人,在雾灵山西侧的大、小黄崖川建立了大小黄崖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当年,在朱家沟里,宋时轮、邓华率领部队曾在此休整。此后的朱家沟,便成为一处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先后有两届联合县政府办公,成为秘密兵工厂和军需处所在地,军政干部和部队、伤员驻扎转移重要据点。
就在我们眼前的小西天,发生过与“狼牙山五壮士”同样悲壮的故事。
小西天坐落在兴隆县六道河镇西南部的朱家沟村,位于一座马蹄形的绝顶之上,三面峭壁有如围城。1942年,日伪军曾以两千兵力向狗背岭根据地扫荡。共产党员、村财粮委员范山林领着4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爬上只有一条险路的“憋心猫”隐藏,敌人也爬了上来,范山林把伤员的绑腿接在一起,把伤员们从悬崖一个一个地系下去,让伤员们安全脱险。1943年,敌人又以重兵包围了小西天。八路军13团供给处及时转移,13团5连被围。小西天上南、东、北全是悬崖峭壁,五连退到西南砬沿,占据北山头的敌人用七挺机枪扫射。小西天村范山林、高福两名共产党员和3名民兵冒着弹雨,分别领着部队从较缓的峭壁攀蹭下去,王强等3名战士担任掩护任务,向扑上来的敌群勇猛射击。
王强等3名战士,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一个居中,凭借有利地形,用步枪和手榴弹迎战敌人,打退敌人几次进攻,毙伤敌人20多名,为全连转移争得了时间。
敌人集中所有兵力,组织了新一轮进攻。三战士边打边退,最后退到了小西天东面的悬崖顶上,再没有退路。这时,子弹已经打光,三战士果断地将枪在大石头上摔断,然后王强在前,两战士在后,一同跳下了几十丈高的悬崖,壮烈牺牲。
敌人走后,小西天的群众找到了三烈士的尸体,把他们埋葬在悬崖之下。除王强之外,另两名战士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与此同时,也是在这绝壁上面,民兵排长张宝生的妻子在敌人围追下,走投无路,抱着幼子毅然从悬崖跳下。后来,张宝生也被敌人杀害。我们没有看到这对跳崖母子的墓地,但就在崖壁的西侧突兀起一座石峰,形似母子,迎风报日,静静地守望着小西天。
青山呜咽,霞落飞红。小西天见证了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孙书记讲述过去那如血如泣如歌故事的时候,神情庄重,眼里含着泪水。其实,他的爷爷当时受八路军的影响,早在16岁就入党成为英勇的地下交通员。他介绍说,整个朱家沟村革命历史是厚重的、惨烈的。抗战期间,全村308口人有108口惨死在日寇屠刀下。全村几乎所有的人都参与了革命活动,为抗战筹集、运送军粮,掩护军政干部,生产军火武器,参加对敌战斗,踊跃参军,也锻炼出一大批革命干部和骨干。其中,从朱家沟参加革命走出去的范山林,被毛泽东主席亲自授过枪,解放后曾任区委书记。村民王自臣参加了革命,转战南北,在解放后曾在北京市检察系统担任领导职务。孙书记不无自豪地讲,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谷里,走出去许多军人、干部和学生,他们在红色革命基因的洗礼下,一个个尽显家国情怀,铮铮铁骨,出类拔萃。
如今,朱家沟已经被河北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承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燕山写生基地,将军的后代以及社会各界前来追寻红色印记的人们络绎不绝,周边前来采风和游玩的客人接踵而来。昔日的青山翠谷不再寂寞,一个欣欣向荣的朱家沟画卷般展现在世人面前。
解放后,朱家沟的历任支书村长,都是义务讲解员。他们无数次向人们讲述着过去那悲壮且真实的故事,从黑发讲成白发,这是红色大山和山里英魂的重托!
哦,朱家沟,革命之山,红色沟谷,我们敬仰你,祝福你!
李俊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