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台风“韦帕”预警期间,广东深圳两名游客擅自闯入自然灾害危险区被困,经12小时救援脱险后,每人被罚款5000元。这张全国首张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罚单,不仅是对违规者的惩戒,更引发“全国推广”的呼声,为“任性冒险”敲响警钟。
深圳开出全国首张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罚单 图源“广东应急管理”公众号
涉事游客自恃徒步经验丰富,对台风风险视而不见,其傲慢背后是对风险概率的严重误判。他们笃信“倒霉的不会是自己”,却不知每一次违规都是在与危险博弈。更值得警惕的是,个人冒险的代价早已溢出私人范畴。救援人员在狂风骤雨中连续奋战12小时,不仅造成应急资源的非必要消耗,更将自身置于“以命换命”的险境。2019年深圳蓝天救援队两名队员在台风天营救驴友时不幸牺牲,正是因个人冒险引发连锁风险的惨痛实例。
救援现场 图源“广东应急管理”公众号
现实中,此类“规则挑战者”并不鲜见:无视禁令闯入未开发区域的徒步者、不顾警示野泳的嬉水者、翻越护栏打卡的摄影爱好者……他们常将“没出事”等同于“没问题”,却忽视安全与危险仅一步之遥。此次罚单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打破这种侥幸心理,让“规则不可违”的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这张罚单标志着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从道德谴责向法律规制的跨越。此前,类似行为常让执法者陷入“救与不救”的困境。而《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的落地,为“救援无代价、违规无成本”难题提供了破解之道,既维护了“生命优先”的底线,又通过经济处罚让违规者承担必要成本,传递出“冒险自负”的制度导向。
从社会层面看,法律为“任性冒险”设定代价,更是对公共利益的守护。应急救援资源是应对不可抗力的“生命储备”,若频繁消耗在人为险境中,将直接削弱社会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因此,该类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罚单本质上是在捍卫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防止少数人的非理性行为侵占多数人的安全保障。
“全国推广”的呼声,体现了公众对完善安全治理体系的期待。遏制“任性冒险”不能仅靠一张罚单,亟待法律、教育与技术形成合力。各地可借鉴深圳经验,结合本地灾害特点细化法规,明确“冒险行为”的界定标准与处罚梯度,消除执法模糊地带,同时积极探索“救援费用追偿”制度,让违规者承担实际救援成本,切断“免费救援”的心理预期。
教育层面亦需发力。当前公众安全认知仍有“重事后救援、轻事前预防”的偏差,学校、社区、媒体应构建常态化安全教育体系:通过真实案例剖析风险链条,用VR技术模拟灾害场景,让“敬畏自然”从抽象口号变为具体认知;更要纠正“冒险即勇敢”的错误价值观,重塑“理性避险才是智慧”的社会共识。
技术手段则可为安全防线装上“智慧之眼”。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布设电子围栏,人员闯入时自动预警;用无人机巡检与AI视频分析,对未开发区域24小时监控;通过手机APP向危险区域用户推送实时提醒……技术赋能让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总而言之,对自然的探索不是毫无边界的“任性奔赴”,必须以认知规律为前提。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罚单,绝非为了限制自由,而是用规则守护每个人的安全自由。当法律刚性、教育柔性与技术智性协同发力,任性冒险终将让位于理性探索,人们才能真正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收获天地大美的纯粹之悦。
文 | 孔德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