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旅——30年代文化名人在青》纪录片第三集,讲述的是沈从文在青岛的故事,沈从文的一生与水有缘,从江河到大海,他与市南的缘分,落在他常去的海滩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一位文学巨匠在青岛找到了创作的天堂,写下了一生中最多的作品。
青岛福山路3号,一座融合了德日两种建筑风格的中西混合式三层小楼,屹立于八关山麓已有九十余载。这里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如今墙上挂着黑色大理石铭牌,默默诉说着那段辉煌的文学往事。
1931年夏至1933年夏,沈从文应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之聘,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沈从文在青岛的居所位于福山路3号,是当时国立山东大学单身教师的宿舍。这座砖混结构的小楼,花岗岩立面,如今仍静静地伫立。
图|南四十亩
虽然沈从文幽默地称自己的居室为“窄而霉斋”,但相比他之前在北京住的“窄而霉小斋”,条件已经好很多。这是一间正规的居室,位于小楼的三层。
从房间窗口望出去,可见一片经过精心设计的草坪,点缀着不知名的黄色花草,草坪尽头是树林,林尽头便是浩瀚大海。《我与文学》中,沈从文如此写道:“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在青岛的期间,沈从文精力充沛,创作力旺盛。他后来回忆道:“可能是气候的关系。在青岛时觉得身体特别好,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写作情绪特别旺盛。我的一些重要作品就是在青岛写成或在青岛构思的。”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从叙述自身经历转向关心社会和人生,题材也有了新的拓展。他在这里创作了《从文自传》、《记丁玲》、《月下小景》、《三个女性》等重要作品。
其中《八骏图》这部中篇小说就是在青岛汇泉湾畔构思并创作的,它以福山路3号这栋大学教授宿舍楼为背景。小说通过对八位教授人物的刻画,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道德观的虚伪性,达到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组图|《如歌的行旅》
《八骏图》写于1935年,但素材来自沈从文在青岛生活的积累。小说以国立青岛大学及大学教授们的宿舍楼为背景,坐落于八关山的东麓,距当时青岛中山公园和第一海水浴场很近。
图 | @因吹斯婷(孙舒婷)、啵叽狒狒
图|小红书@南四十亩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问题,但却也表达了沈从文希望引起社会警醒,鼓舞民族士气的愿望。
沈从文在青岛创作丰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青岛山水的滋养。他深爱青岛的海,曾写道:“海边既那么宽广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目的机会便多了些”。
图|小红书@kakii
1961年,沈从文重回青岛时写道:“我住在山东大学和第一公园之间福山路转角一所房子里,小院中有一大丛珍珠梅开得正十分茂盛。从楼上窗口望出去,即有一片不同层次的明绿逼近眼底:近处是树木,稍远是大海,更远是天云,几几乎全是绿色。因此卅年来在我记忆和感情中,总忘不了这一树白花和一片明绿。”
图|小红书@kakii
三年时光短暂,但青岛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永远留在了他的文学世界里。那座福山路3号的小楼,见证了三十年代文学的辉煌,也见证了一个作家“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
图|小红书@斜杠少女Sylvia
来源:微市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