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上海之夏”文旅品牌背景下,嘉定区融媒体中心将以“行走的课堂”形式,带观众穿越800年疁城历史,展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场馆如何用科技赋能传统、以创意活化文物,助力打造长三角节点性旅游目的地。
当时间在我们脚下卷起尘土
一座博物馆是过去,也是未来……
嘉定在遥远的过去长啥样?
这片土地何时迎来最早的先民?
如果文物会说话,住在嘉博的TA们
会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故事?
“我嘉探馆·寻宝之夏”来到
第三站:嘉定博物馆
跟着记者一探究竟
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里,藏着一座艺术宝库——嘉定博物馆。2013年6月,地处嘉定区中心区域的博物馆新馆建成,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与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总建筑面积约9608平方米,其外观既不失现代感,又透着浓浓古韵。
漫步其中可以发现,它与500多年历史的秋霞圃相连通,双园两层的布局设计,粉墙青竹,花窗半掩,宛如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园林画卷。
颜值够硬,内在更是历史宝库。嘉定在久远的过去长什么样?陈列在“疁城印迹——嘉定历史陈列”常设展厅内的海龟壳化石给出了答案。
“这是1980年在嘉定城西出土的。”嘉定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主任杜以志介绍,远古时期,嘉定曾是一片汪洋,后因长江泥沙淤积与海浪潮汐作用,逐渐自西向东形成早期陆地,“准确地说,那是一片湿地与沼泽,当时已生存着多种陆生脊椎动物。眼前的海龟壳与牡蛎壳化石,正是这片远古湿地生态的有力物证,也为‘嘉定如何从海中诞生’提供了珍贵的答案。”
乍一看平平无奇的井圈,实则是由出土于安亭菩提寺旧址的汉代井圈残片复原而成。“作为先民取水的重要工具,水井堪称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见证。”杜以志说,它的存在,证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嘉定就已有先民在此长久、稳定生活。
嘉定的历史,也深深镌刻着一位守护者的名字——石童子。展厅内的石童子石像,便诉说着这样一段英勇往事:明代嘉靖年间,倭寇趁夜袭击嘉定,一名守城童子察觉险情,奋不顾身地高声呼喊,惊醒了城中守军,最终击退来敌,而他自己却不幸英勇牺牲。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无名小英雄,特地塑像缅怀。时至今日,他依然被嘉定市民深深铭记。
嘉定的文物精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展示了精湛的工艺。春秋蟠螭纹鼎庄重陈列于练川集萃——馆藏文物陈列常设展厅,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它高23.8厘米,口径22厘米,腹部饰两道蟠螭纹,中间隔一凸弦纹。此鼎铸造精良,纹饰以蟠螭纹为主体,体现了春秋器物的特点。
据统计,嘉定博物馆藏品共15000余件(套),其中珍稀的一级文物有18件(套)。这些珍藏的文物类型丰富,展示了嘉定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了更好地展现文物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展厅内还设置了多媒体展示区。
“通过动态影像、沉浸声场与数字交互等多种方式,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为观众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杜以志如是说。
从青铜器的千年低语到江南园林的诗意栖居,从先秦两汉的文物到近现代的市集风貌……嘉定的历史,就这样在时光里延展开来。
走进嘉定博物馆,你会发现,这座城,不只是地理上的嘉定,更是记忆与文化的嘉定。
地址:嘉定区博乐路215号
开放时间:8:30-17:00(16:30停止入内),每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门票:免费
撰稿:周玉林
摄像:秦建
编辑:袁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