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八十载光阴流转,曾经的抗日战场,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溯流于苏州河畔,漫步于衡复梧桐树下,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江河奔流,见证不屈的民族风骨;街巷无声,铭记暗处的生死较量。
你能想象吗?如今游人如织、晚风轻拂的苏州河畔,80多年前竟曾是一道划分生死的“界河”。那段隐于粼粼波光中的历史,对大多数人而言已遥远模糊。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随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二级调研员沈思睿漫步苏州河边,打捞记忆,还原这片水岸的跌宕前世。
一水隔双界:曾是鸿沟的河
“你看眼前这座西藏北路桥,当年可是不折不扣的‘生死线’。”沈思睿抬手在空中划出一道无形的痕。1899年公共租界扩界后,苏州河南北被割裂成两个世界:南岸自外白渡桥迤西至静安寺,是洋人管辖的租界——高楼洋房林立,领事旗帜飘扬,连公园都曾拒绝中国人入内;北岸,大片闸北地区,则是华界所在,里弄拥挤、工厂密集,烟囱的黑烟与灶台的炊烟混杂升腾。
“苏州河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沈思睿说。尽管有多座桥梁在物理上连接两岸,但普通百姓过桥入界,须面对巡捕盘查、路障与歧视,自由往来实属奢望。
烽火映血泪:未隔民心的河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平静戛然而止。苏州河成了血火交织的战场。美国摄影师霍尔多·汉森曾拍下一幕:北岸百姓推着独轮车,在枪林弹雨中拼死运送伤员——要将伤者送进南岸租界救治,既要突破日军封锁,还得与租界当局反复周旋。影像里,百姓躬身推车、逆流前行,河水仿佛都被染成了血色。
河北岸,四行仓库巍然矗立。这座由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合建的7层钢筋混凝土建筑,高25米,因紧贴苏州河、东南两侧毗邻租界成了“天然屏障”。“日军重炮不敢往这儿轰,怕炮弹飞进租界引麻烦。”沈思睿指着墙面上斑驳的弹孔说。1937年10月,谢晋元率420余名战士驻守于此,仓库里的麻袋堆到窗台,战士们趴在上面架枪还击。老档案记载,南岸百姓隔河望着,夜里偷偷把馒头裹在布里往北岸扔,有的将盐包系在竹竿上递过去——河是界,人心却没被隔开。
四行仓库的坚守,不仅挫败了日军速胜的野心,更以悲壮的血性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岸线换新颜:人民建设的河
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公布《接收租界办法》,正式收回租界。为清除殖民印记,百姓涌到河边扛锄提锹,亲手推倒界碑——河南北路桥畔的一块界碑,就是几名码头工人合力掀翻的。
新中国成立后,原华界区域率先新生。1952年,政府在战争废墟上建起上海第二纺织厂、福新面粉厂等国营企业,烟囱再度苏醒,机器轰鸣里回响的是“工人当家作主”的强音。但沿岸工业的空前发展也让苏州河付出代价:大量污水直排,至20世纪70年代,河水发黑发臭,行人掩鼻疾走。
转机始于1998年。上海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治就是二十余年:首期截污铺就200多公里地下管道,终结污水直排;二期清淤三年挖走百万吨淤泥。沿岸工厂陆续搬迁,老厂房一度荒芜,却也引来了艺术家——2005年,莫干山路50号原春明粗纺厂变身“M50创意园”,艺术让老岸线有了新底蕴。
还河于万家:烟火萦绕的河
近年来,苏州河的改造更透着“还河于民”的暖意。2018年起,上海推进两岸贯通工程,总投资超400亿元,不仅治好了水质,更将45公里滨水步道全线贯通。如今,老仓库成了咖啡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前鲜花不断,亲子家庭在亲水平台嬉戏,原上海二纺厂的退休阿姨在岸边跳着舞看晚霞:“从前在河边洗饭盒,哪敢想如今这么舒心?”
从抗日战场到“工业锈带”,再到“生活秀带”,苏州河的蝶变藏着“人民城市”的注脚。2019年,上海成立“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以“世界级滨水岸线”为目标深耕——若说1.0是治污让“黑水”复清,2.0是更新让“锈带”变“秀带”,如今的3.0时代,它正向着“生态文明世界级窗口”迈进,每一寸岸线都在践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承诺。
沈思睿说:“苏州河的故事,就是中国人的故事——从屈辱封锁到自信开放,从伤痕累累到诗意生活。”如今风吹水面,漾起的不再是历史的裂痕,而是人间烟火。这烟火里,藏着“人民城市”最本真的模样:它曾见证过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如今便将最好的岸线还给人民;它曾被工业烟尘遮蔽,如今便以生态之美滋养人民的日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