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开辟海岸,列强争夺资源
说起斯瓦尔巴群岛这地方,得从好几百年前的欧洲探险说起。那时候,16世纪末,欧洲人正忙着地理大发现,到处找通往东方的海上路子。荷兰人威廉·巴伦支就是其中一个,他带着船队三次出海,1596年那次最有名,船队从挪威海北上,过了熊岛,闯进一片未知海域。
结果发现了这个群岛,他给起名叫斯匹次卑尔根,意思就是冰原上的尖峰,后来整个群岛叫斯瓦尔巴,寒冷的海岸。巴伦支他们记录了不少岛屿,但没正式宣称主权,就这么留下了个空白。
接着,17世纪初,荷兰人先来捕鲸,1611年建了据点,英国人一看有油水,也跟进,双方抢资源抢得头破血流。挪威人觉得这是自家后院,赶紧插一脚,可人家说你没证据证明主权啊,那时候“发现即占有”的规矩还没定下来。
挪威人翻档案,啥也没找到,只能也加入捕鲸大战。法国、丹麦、俄国船队陆陆续续来,1715年俄国人正式参与,海面上乱成一锅粥,谁捕的鲸鱼谁抢,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鲸鱼全身是宝,那时候是战略资源,大家都红眼了。
19世纪工业革命一闹腾,捕鲸不那么火了,但群岛底下藏着煤炭、磷灰石、石棉这些矿产,更值钱。各路人马又转战挖矿,争来争去上百年。20世纪初,大家觉得这么打下去没意思,钱没赚着,光赔抚恤金了。美国、英国、挪威带头测矿藏,确认有价值,才坐下来谈。
谈了几年,中间还夹着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年2月9日在巴黎终于签了《斯瓦尔巴条约》,主权给了挪威,但不能驻军,永远不许用于战争目的。缔约国公民可以平等捕鱼、挖矿、做生意,只要守挪威法,挪威不能干涉。最初签的有美国、英国、丹麦、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瑞典这些。
条约生效前,法国想多捞点,就提议拉更多国家进来,稀释股权。拉的都是当时无力开发的,像德国、芬兰、西班牙、土耳其,还有中国。法国算盘打得精,这些国家不来开发,那地盘不就归自己了。
1925年,法国邀请北洋政府加入,北洋那边一看条约内容,不用额外付出啥,就签了,在海牙办的手续。那时候北洋政府没大肆宣传,一来国内乱,二来怕民众误会成又一丧权条约。其实这份条约挺平等的,不带割地赔款。苏联也加入了,虽然没喊他们去巴黎。总共后来有40多个缔约国。
尘封条约意外现,权利觉醒北极间
这份条约签完后,在中国就这么搁置了66年。北洋政府倒台,战乱不断,资料散失,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直到1980年代,中国极地科考起步,南极那边长城站1985年建好,中山站1989年也成了,进展顺溜。可北极不一样,周边都是陆地,各国早圈地了,建站得求挪威同意,还得分享成果。没个法理依据,事难办。
1991年,高登义去挪威卑尔根大学参加北极科考项目。活动结束,教授送他一本《北极指南》,他翻到第三章,看到《斯瓦尔巴条约》原文,缔约国名单里有中国!他赶紧带回国,报告相关部门。这才知道,1925年那份条约赋予中国平等权利,可以在群岛上自由活动、科研、开发,不用额外求人。挪威一看铁证,没法不认。
这个发现来得太及时了。本来中国想进北极,得低三下四谈合作,现在直接站直腰杆。条约规定,所有缔约国公民进出自由,守法就行,还能建站搞研究。挪威主权在,但不能垄断资源利用。高登义他们开始推动,1995年跟挪威大学签合作书,逐步铺路。条约不光给权利,还强调非军事化,大家和平开发。
黄河站建科考兴,国家实力铸辉煌
发现条约后,中国动作快。1999年“雪龙”号第一次去北极,之前三次南极任务,这次北上破冰。2001年,13个部委联合规划建站,选址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那地方北纬78°55′,东经11°56′,科研氛围浓。2003年动工,材料运过去,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建成,两层楼,500平方米,成了中国第三个极地站。
黄河站运行20年了,接待660多位科学家,产出海量数据,气候、生态、地质、极光啥都研究。挪威极地研究所也在那儿,黄河站极光设备最全。国际合作多,跟德国、挪威联合项目,数据共享。国家实力上去了,权利才落实得稳。以前北洋时代,签了也白签,现在不一样,能实打实利用。
条约过去百年了,还在发挥作用。中国公民免签进斯瓦尔巴,旅游、科研随便。矿业衰退了,转向环保、科研。黄河站标志中国极地事业大步前,南北极布局齐全。实力决定一切,穷时搁置争议,强时自古以来。这份“大漏”捡得值,提醒我们,历史机遇得抓住,国家发展是根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