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踏入贵阳市乌当区新光里文创园,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模拟核潜艇区的蓝色光影瞬间将人拉入“海底世界”——墙上,鱼群海草的投影缓缓流动;耳畔,海底生物的叫声环绕交织,游客戴上VR潜望镜,忍不住惊叹:“仿佛真的潜入了深海!”
这里曾是新添光学仪器厂潜望镜生产大楼,我国第一台潜艇潜望镜诞生地。几十年过去,大楼结构依旧坚守,蜡像还原当年的生产场景,举着手机拍照的年轻人让三线记忆在快门声中延续。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完成奇妙的时空对话。
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再现潜望镜生产场景。
这样的“时光叠影”,在贵州已认定的39处省级工业遗产中不断上演:万山汞矿矿道成了“文化长廊”,湄潭茶场飘出研学茶香,遵义1964文创园红砖墙里回荡三线号角……曾被贴上“老旧”标签的工业遗产,正以各自的方式,活出新模样。
活出“本色”:量身定制适配方案
贵州工业遗产自带多元基因:既有承载家国记忆的三线遗产,也有深植地域的装备、茶、酒、医药、印刷等产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核心,正是顺着这些基因量身定制方案。
“你看这红砖墙、厂房结构一点没变,我们只做了必要翻新,就怕丢了三线魂。”遵义一九六四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韩思成拿着两张航拍图,向记者对比改造前后的遵义1964文创园。
遵义1964文创园改造前(上)后(下)。
这里的前身,是曾为国家电力、机械、冶金、军工等行业提供重要电器产品的三线企业——长征电器十二厂。如今,厂房外貌仍带着工业厚重感,内里却已完成新旧共生的焕新:旧车间变身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万能式断路器、“长征电器”红色大鼓等老物件则成了最生动的教具,每年面向一万多名学子。去年底至今年5月,博物馆还专门提档升级,重新梳理文化脉络和历史背景,丰富展陈,将三线建设历史讲得更透彻。
游客参观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
如果说遵义1964文创园讲的是“红色工业故事”,那湄潭县的茶工业博物馆便是用老厂房装下“贵州茶香记忆”。湄潭茶场制茶工厂里,揉捻机、切茶机等机具一字排开,仿佛下一秒就能听到机器运转的声响。馆内还原貌保存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时期的红茶初制、精制车间场景,游客循着设备的轨迹读懂一杯贵州茶的前世今生。
铜仁市万山区的朱砂古镇则将工业遗产的底色保留在地下。作为中国最大汞工业生产基地,万山汞矿遗留下的970公里地下矿道,如今成了独一无二的“地下文化长廊”。游客沿着矿道深入,触摸岩壁上的开采痕迹,真切感受“一锤一钎凿矿山”的力量。
除了基因适配,工业遗产自身的硬件优势也为活化提供了空间。宽敞的厂房、规整的结构,让改造具备灵活性,这也是贵州超半数工业遗产选择文旅方向的重要原因。“文旅是公众了解工业遗产最直观的方式。”贵州省工信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处副处长夏冬梅补充道,工业遗产清晰指向工业发展的来路,让其“活起来”也是为了守护文化根脉,提高公众认知度,以更好地传承工业精神。在修旧如旧的利用原则下,老建筑既得到妥善保护,又被赋予新功能、注入新活力,进而带动周边发展。
差异化突围:打造“独家招牌”
当工业遗产活化普遍向文旅倾斜时,贵州老厂房早在前期规划时就埋下差异化伏笔,打造“独家招牌”。
遵义芳华里3536文创园。
立秋后,遵义芳华里3536文创园内秋意渐浓,泛黄的梧桐叶落在红砖房与小道上,与广播里具有年代感的音乐形成奇妙共振,让人恍惚置身上世纪的国营洪江机械配件厂。可再往里走,画风突然变了:游客搭乘热气球俯瞰园区,农场里给兔子喂食的孩子们笑声清脆。最热闹的绿野探知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里,家长带着孩子围在玻璃缸前,观察蜥蜴、青蛙的一静一动。
“遵义少见这样的科普馆,动物种类多,能互动还有讲解、喂食,让孩子近距离接触,比单纯参观有意思多了。”遵义市民苟恩莎刷到短视频后,特地带着两个孩子来打卡。
游客在绿野探知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参观。
芳华里3536文创园总经理胡君介绍,园区瞄准市民户外游、近郊游需求,利用厂房大、近自然等优势差异化招商,引进滑翔伞训练基地、马术训练营、两栖动物科普馆等小众业态,区别于传统文创园。6月28日至29日开业期间日均客流近5万,游客在此既能怀旧,又能体验新鲜玩法。
游客在芳华里3536文创园打卡拍照。
黔南州都匀市则将工业遗产融入当地影视产业:由国营红旗机械厂改建的巨升影视小镇,保留了遗留建筑的独特风貌,摇身一变“民国片场”,多部战争剧、年代剧在此取景;国营久达机械厂变毛尖小镇,以茶文化与影视文化为特色,与都匀秦汉影视城共同构成都匀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助力当地“西南影都”品牌建设。
新印厂1950文创街区则服务城市更新,保留贵州新华印刷厂工业记忆的同时,引进100余家商户,涵盖美食、文创、休闲等业态,成了市民家门口的休闲地,还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以前逛街要跑几公里,现在下楼就能逛,有吃有玩还有文化味,我和家人每周都来。”家住附近的李女士笑着说。
平衡之道:有情怀更要能长久
活化工业遗产,文化与商业的平衡是绕不开的话题:只讲情怀,项目难以长久;只谈赚钱,又丢了工业遗产的灵魂。贵州的老厂房正探索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在朱砂古镇,万山汞矿遗产既是文化的根,也是景区的“吸金石”,生动诠释了文化与商业的共生关系。走进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里,朱砂原石、开采工具等诉说着“爱国汞”的奋斗史;“那个年代一条街”重现上世纪50到80年代的生活场景,游客在老店、邮局里追寻童年记忆;朱砂产品门店里,吊坠、手镯等朱砂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游客驻足选购……
近年来,朱砂古镇利用丰富的矿产遗址资源,深耕工业旅游,成功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来之前就知道万山朱砂有名,没想到既能带娃学历史,还能淘到这么好看的朱砂工艺品,一举两得。”北京游客王女士说。朱砂古镇景区负责人王芳忠介绍,截至目前,景区今年游客接待量达17.80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同比增长20%。
文化打底、商业添彩的效应,在遵义1964文创园同样明显。开园9年来,该文创园坚持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业态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守好文化底色。园区还探索出文化活动引流的运营秘诀。今年上半年已举办周六音乐会、海龙屯画报周等50余场公益性活动,实现周周有活动。“活动多了,人气自然跟着旺。”韩思成说,随着客流量增加,园区的出租率从85%涨到95%,今年上半年的客流量更是达到2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
游客在遵义1964文创园打卡拍照。
让老厂房展现出无限可能背后,还有全省层面实打实的支撑。贵州省工信厅对认定的省级工业遗产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认定的国家工业遗产一次性追加50万元奖励,力度全国少见。夏冬梅介绍,目前,第三批贵州省工业遗产认定工作正在推进,未来将不定期开展认定,持续引导工业遗产在保护中惊艳焕新。
当工业记忆与现代生活在红砖墙内相遇,当文化情怀与商业活力在老厂房里相融,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建筑便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继续讲述贵州的工业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耀元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