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结队的游客涌入犀丽湾景区,享受周末时光。退潮后的滩涂上,人们弯腰拾贝,欢声笑语回荡在海天之间。
“今年五一假期游客达5万人次,已达到接待上限,27间民宿一房难求,我们正在扩建17间房应对需求。”近日,广西海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管邹涛一边忙着接听预订电话,一边介绍道。谁能想到,仅仅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条饱受侵蚀的“伤痕海岸”。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系统修复、科学治理,大力开展海洋修复治理工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钦州“蓝色海湾”,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犀丽湾退潮后的滩涂上,人们弯腰拾贝
海湾之殇:生态警报拉响
钦州的蓝色海湾曾面临系统性危机。
在茅尾海,沿岸4.64万亩养殖池塘如同环绕海湾的“生态地雷”。这些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盐碱田改造的虾塘,规模小、分布散、设施落后,尾水直排入海,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金鼓江畔的孔雀湾破坏更为触目惊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有120公顷红树林,人为破坏导致面积萎缩超20%!”中交城市投资广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有限公司建设管理部经理邹太平指着孔雀湾的规划图介绍道。海产养殖挖塘、采砂活动及工业污染,让岸线支离破碎。作为内湾,金鼓江水动力交换弱,污染物沉积加剧,红树林在垃圾包围中病虫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岌岌可危。
犀丽湾坐拥2.8公里连片砂质岸线资源,但受气候变化影响,常年受风暴潮、海浪侵蚀。2021年天文大潮期间,滩面最大侵蚀深度超2米,海岸线后退逾10米,不仅直接威胁到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让当地的文旅产业陷入了发展困境。
立体攻坚:修复术破解生态难题
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钦州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在茅尾海养殖尾水治理方面,由于点多面广,治理难点较大,我市按照“先易后难、先规模后零散”的原则,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工作。通过采取“三池两坝”“陆基一体化”“集中尾水处理”等养殖尾水处理模式,截至目前,在茅尾海沿岸建设31家尾水处理设施。其中,25家已建成使用,覆盖面积8273亩;6家正在建设中,面积为2321亩,预计2025年可新建成养殖尾水收集处理面积1000亩。
孔雀湾的变化始于2020年7月。当年,我市申报的2020年钦州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获得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支持,旨在推动受损海洋生态的治理修复,改善亲海环境景观。邹太平介绍,孔雀湾项目在修复过程中,拆除4.3公里养殖围堤,退围还海38公顷,并开挖了动力水沟,精准恢复了红树林生长高程及生境。此外,还创新采用了“育栽养护一体化”模式:自建400万株苗圃培育本地树种,利用松木桩消浪技术在外海成功栽种红树林,存活率超90%。两年间,93公顷红树林重现金鼓江畔,较国家绩效指标超额完成了3公顷。
2022年,在犀丽湾项目修复中,我市构建起了“立体防护网”:2.45公里海岸线上,抛石沙坝拦截水流泥沙,“沙滩—护坡—防护林”三级体系锁住岸基。项目团队更是追着潮汐施工,广西长航绿色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刘禹回忆道:“低潮位若在夜间,我们就挑灯夜战。”该项目累计清除海域垃圾82.72公顷,修复沙滩2.52公里,沙生植被3.25公顷,沙滩侵蚀防护效能提升了63.38%,滩肩平均宽度达50米,绿化覆盖率超80%,海洋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海水水质稳定达二类标准。
生态修复需法治护航。在钦南区人民检察院的大数据监控室里,第二检察部负责人黄俊谦演示着“智慧检察”系统:“茅尾海某小区未竣工却有居民用水,周边又无市政管网,通过数据碰撞发现了非法排污线索。”他们通过无人机勘查锁定证据,同步立案督促四个相关部门协同治污。近几年来,钦南检察机关依托大数据模型与12345平台,推动涉海公益诉讼近百起。2020年建立的“检察+”机制,已串联起13个涉海管理部门,形成了执法合力,打破了“各自为政”困局。
机制创新:绿水里淘出“真金”
如何将生态投入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钦州探索出了一条破题之道。
据了解,孔雀湾项目总投资1.7亿元,项目创新引入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以企业信用担保获政策性银行贷款,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捆绑推进。园区首个EOD融资即获4.8亿元,拉动区域GDP增长,直接贡献税收306万元。
2023年9月15日,北部湾产权交易所的电子屏闪烁跳动——孔雀湾新增红树林的500吨碳汇挂牌成交,实现了广西首宗蓝碳交易。这些“长在滩涂上的存款”每年可产生碳汇价值345万元,更在首届中国—东盟蓝色经济论坛实现“零碳办会”。如今,第二批交易已完成闭环,生态价值变现路径已打通。
修复后的红利持续释放:90.12公顷红树林可为钦州兑换37.6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周边土地价格从90万元/亩跃升至245万元/亩。生态优势成为了招商的金名片,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9%,占全市GDP的42%,我市还被授予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空间规划示范区。
共生之治:碧海银沙变“幸福靠山”
生态修复的最终答卷,写在民生福祉与生物多样性的双赢画卷上。
犀丽湾的蜕变是最有力的证明,从“警示海岸”到“世界样本”,2025年其修复案例入选联合国“蓝色伙伴关系”优秀案例。生态颜值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值,景区客流量较修复前增长了20%,2024年获评“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赶海体验、滨海民宿、研学活动等蓬勃发展,带动2000余名渔民转型成为“生态导游”,周边渔村也升级为旅游目的地。
2025年6月,国际红树林中心研讨班走进金鼓江岸的红树林海洋科普展馆。窗外,曾经被垃圾包围的滩涂已是鹭鸟翔集;展厅内,专家学者们凝神聆听“钦州方案”——这套融科学修复、机制创新、产业反哺于一体的治理体系,正随着北部湾的潮声,涌向世界。
如今,红树林海洋科普展馆已成网红打卡地。馆内展示着红树林固碳原理、白海豚保护故事,年接待研学团体超6.77万人次。科普馆创作的微视频《共生宣言》斩获全国品牌故事大赛一等奖,讲述“大工业与红树林、白海豚同在”的钦州篇章。
监测数据显示,修复后的孔雀湾迎来北红尾鸲、远东山雀等珍稀鸟类觅食停歇;犀丽湾区域鸟类种群增至30余种,三成为广西重点保护物种。潮间带上,沙蚕、贝类重回滩涂,红树林根系间小蟹穿梭——这些曾被污染驱逐的生命,如今成为了生态健康的最佳注脚。
作者丨融媒体记者 梁生
编辑丨梁文辉
校对丨颜兴
审核丨罗立彬
❀
❀
❀
❀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