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阳西成大道是汝阳县城西部一条重要的南北交通干道,其北侧与北安大道相连,南侧过汝河至南和大道。该路段作为城市主干道,承担着连接多个功能区的交通功能。

西成大道 [XīchéngDàdào 在汝阳县城西部。北起兴荣路与北安大道交叉口,南至南和大道。沿线与朝阳路、人民路、杜康大道、平安巷、杜鹃大道、汝河北路、汝河南路、安泰街、安顺东街、瑞云大道、南和大道相交。途经西成大桥(待建),长2933米,宽30米。明成化创建伊阳县城时,东西南北四门命名为“东丰、西成、南和、北安”。为继承展示汝阳厚重历史文化,故名西成大道。“西成”一词出自上古经典《尚书·尧典》,具体记载于“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句中,核心含义为秋季万物成熟、农事丰收,后演变为指代秋季收成的典故。

历史渊源:该名称可追溯至明成化年间创建伊阳县城时的城门命名体系。当时县城四门分别命名为“东丰、西成、南和、北安”,西成大道延续了“西成”这一传统地名元素,体现了对古城历史格局的继承。

现代规划定位:作为汝阳城区“十纵”主干路之一,西成大道承担连接北汝河两岸交通的功能,其命名既符合《汝阳县城区道路命名方案》中“尊重历史文化、层次分明”的总原则,也通过标准化管理强化了地名法定效力。目前,西成大道中段已建成。

“西成”直接源自《尚书·尧典》(又称《虞书·尧典》),该篇记载尧帝时期天文历法与农事活动,其中“平秩西成”描述秋季观测太阳落位、安排丰收的政事。“寅饯纳日”:恭敬送别落日。“纳日”指日落。“平秩西成”:按次第协调秋收事务。“西”对应秋季方位,“成”指万物成熟。

汉代孔颖达注疏强调“西”与秋季的关联,体现古代天文与农耕的结合。后世如唐代高适、宋代王安石等诗词中引用“西成”,均喻指秋季收成。西成特指秋季作物成熟,如《中华典故大辞典》释义为“借指秋季作物的收成”。

“东作西成”:春种秋熟的整体农耕时序(出自明代《宛署杂记》)。宋代苏辙《西成》诗“野老端相庆,西成仅十分”。代章甫《西成即事》一诗:年丰万宝庆西成,四野都闻穫稻声。造物也怜农事苦,微风扇净日烘晴。直接以“西成”入诗描写丰收喜悦。西成的记载反映上古先民依天文规律安排农事的智慧,是《尚书》“敬授人时”理念的体现,后成为典故融入诗词谚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