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发生游客到网红“野景点”游玩遇险遇难事件——有的进入未开发开放的荒郊野岭露营遭遇山洪,有的擅闯自然保护区禁入区域遇险。不少“野景点”在社交媒体上颇受追捧,有的社交博主甚至诱导游客绕开管制违规进入,由此引发了大量事故。“野景点”的走红,折射出人们对原生态探险的向往,但背后隐藏的安全、生态和管理困境,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据报道,近年来在各地网红“野景点”里已发生多起“夺命”悲剧,比如,2022年8月13日,7名游客在四川龙门山网红打卡地露营时因山洪暴发而丧生;2024年6月2日,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已被废弃的石人峡景区内,2名徒步爱好者在横渡溪流时被急流冲走遇难;今年4月19日,在云南昭通市鲁甸县乐红镇一未开发网红打卡地,因水位骤涨,导致4人被困河道中,最终1人不幸遇难;今年8月1日,在广东惠州市惠东县境内一网红“野景点”里,6人下水游玩时被水冲走,其中5人不幸身亡。这一起起悲剧无疑给那些对网红“野景点”趋之若鹜的游客们敲响了一记安全警钟——“野景点”景色虽美,但安全风险不可低估。
根据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发生户外安全事故425起,涉及人员1350人,其中野景点事故216起。这说明,野景点成为“夺命景点”,并非夸大其词,更不是危言耸听。
防范野景点成为“夺命景点”,还需加一把“安全锁”,为游客堵上风险漏洞。一方面,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管理的主体责任,不妨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野景点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排查,对存有安全风险的野景点,可以通过封闭道路、增设安全设施等方式,阻止任性游客冒险闯入野景点,埋下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不妨通过相关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并做好风险预警提示,告知游客当地野景点的风险隐患,包括山洪暴发、雷电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预警提示,从而让任性游客不再冒险进入野景点。
同时,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严把审核关的主体责任,对野景点宣传内容加强审核,既要强制标注风险提示,又要下架违规引流内容。切忌不管不问,任凭其虚假宣传,隐瞒风险,导致部分任性游客盲目误入野景点,陷入危险境地。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游客也要树立“安全第一”的出游理念,学会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主动远离未开发的野景点,切莫把探险当成“冒险”,而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部门做到严管理,网络平台做到严把关,再辅以游客树立安全意识,就一定能为野景点加上一把“安全锁”,从而让野景点不再屡屡成为“夺命景点”。(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叶金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