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口的天马寺
纸槽沟,属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红旗村纸新村民组,在326国道原“三道拐”旁,是一个两山夹一沟的地形,沟中有一水库名“青年水库”,村寨就分布在水库坝下两端的山梁间。大约因为这里旧时设有造纸房,所以名为“纸槽沟”。在纸槽沟边的荒山野林中,有着一座鲜为人知却年代久远的小庙,庙名叫作“天马寺”。据庙内石碑显示,该寺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距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该寺虽名为“寺”,但规模并不大,其实就是一座小庙。而就是这样的一座小庙,却在尘世的沧桑岁月中历经了近300来年的光阴,并也许还将继续沿存下去,这其中存在的密码,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寻。
天马寺所在的密林
天马寺,主体为山崖间的一个天然溶洞,洞口呈“八”字形,顶高约4米,宽约9米,深约13米。洞内就一洞厅,无分支岔洞。古时人们大概是因为此洞就一洞厅的天然优势,就依势在洞口立柱砌墙建庙,并逐渐在洞前的空地上修建庙宇,渐次配备了僧房、厨房、厕所等功能场所。如今的天马寺,天然溶洞成了“大雄宝殿”,殿前修建了简易的“韦驮殿”,除了殿内供奉如来、观音、罗汉外,山崖下的岩隙间还供奉了地藏、土地、财神等众多的神像,有砖木结构的僧侣房5间,“功德碑”五块,男女厕所各一间,旁边还有僧墓一座。规模虽小,但要素齐全。
天马寺僧房
据寺内“功德碑”记载内容反映:天马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最初只是一个天然山洞里供奉神像的简易寺庙,处于山崖之间,前面有一块小平地,冬暖夏凉,环境清幽,有神相护,意如天堂,是人们集会议事的理想之地,因此被命名为“天堂寺”。到了光绪年间,朝廷腐败,天灾连年,天堂寺周边庄稼年年遭灾,人们认为天堂寺洞中有“天马”出入,祸害庄稼,便众议集资建半圆形山门,塑“如来”“地藏”等神像镇守洞口,塑“观音”神像普救众生,并将寺名更为“天马寺”。清朝末期,游方和尚僧静福老师爷云游至此,见此处环境清幽,便在此修行,更“天马寺”为“宝灵寺”。民国时期,他接收弟子僧道法,待僧道法可以主事之后,他便云游而去。僧道法一直在此潜心修行,光大佛法,让“宝灵寺”(人们一直习惯称“天马寺”)在民国时期一度香火十分兴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1955年和1966年的两年间,两次遭拆卖。1995年,当地人集资、献料、投工重建天马寺。1999年,神像因年久失修损坏,周边信众又再塑。进入新世纪,经人们陆续的维护与修缮,才成就了今天所见之规模。
天马寺“大雄宝殿”
在天马寺旁边,有一座僧墓,是长住此寺修行的老和尚僧道法之墓。从墓主碑文中可以看出:僧道法俗姓刘,于1914年出生于郑家山黄泥堡,两岁半出家,师从节孝寺老和尚僧清云10年,13岁来天马寺,师从僧静福老师爷32年,住持天马寺45年,2003年逝世于天马寺,享年90岁。僧道法一生向佛,不怕苦累,勤俭建庙,济世周边,深得周边乡民敬重,离世后由周边乡民化缘集资安葬,砌石圆坟,并立碑予以纪念。
老和尚僧道法墓
从寺内所塑五块不同年代的“功德碑”可以看出,周边苟、王、李、杨等姓氏对该寺的传承与延续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特别是苟氏,几乎都是每次修缮和扩建的领首人,正是因为有他们不懈的传承,才保存这个年代久远的古庙。当然,在科学高度发展和普及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倡导“求神拜佛”之风,并且要坚决反对封建迷信。但是,群众祈幸福望平安的精神寄托,我们不应该去抹杀。况且,佛家所宣扬的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勤劳节俭、诚信做人等核心思想,是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一致的。
寺内“功德碑”
在纸槽沟村寨中心的石墙上,有一幅“多德福得”之标语,还有“人贵有知明,慈善与孝心;鸦有返抚义,羊有跪乳恩;人理是为国,服务忠为民;雪松郁翠绿,香柏可长春;治孝礼寿望,着到福终止”的“觉悟”醒言。这些朴素而简单明了的“佛”家道理,何尝不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文明乡风的一种宣扬呢!
村寨中的醒言标语
寺内山涧清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