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消费是目前的头等大事,很多人在担忧消费不振。
但我们偶然间的观察,好像发现了一个迹象,就是消费下沉。
有没有注意到,从旅游计,县域甚至乡镇替代一线景区成了新网红。从购物计,实用替代了花里胡哨的轻奢。从生产计,地方特色产品替代了千篇一律的标配。
此上种种,让我们意识到:县域经济仍然大有可为!在新一轮周期里,市场这只手,已经向我们释放了新信号!
没想到周至文旅,居然入选全国百强。
最新一期“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名单”中,周至县位列第98位,且是百强中陕西“唯一独苗”。这引起我们强烈的好奇,编辑部整体讨论后认为:除楼观、黑河、植物园等老牌景区之外,沙河水街及伴生的“木森大舞台”或是关键变量。
沿着这条新线索,我们对这座秦岭脚下的小城进行探访。
昨天:10年水街
周至三轮摩的师傅的记忆里,虽然往返水街的车费从曾经的每人10元降至如今的每趟10元,但水街作为景区的人气却历久弥新。“期间也有其他景区开业或翻新,但热度都难以持久,唯独水街一直保持吸引力。”
位置上看,水街距离周至县城中心并不远,驱车10分钟即可抵达。不同于西安大热的大唐风韵,水街整体的设计风格都依照江南水乡打造,放在陕西属实少见,为此在刚刚开放时就吸引不少人慕名游览。
有数据显示:2014年五一假期开园的前3天的游客总量接近70万人次,而当年周至县的总人口才57.6万人,说明水街还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涌入。同期楼观台(门票65元)一年的接待人数才为50余万人次,厚畛子镇(门票50元)年均接待游客则为35万人次。
拉长时间,周至旅游流量有什么特点?答案是10年爆涨。
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周至全年旅游人数从2013年的201.5万人增至2014年的1004.2万人,同比大增506.7%;旅游收入则从2.53亿元增至13.06亿元,同比增长510.3%。此后的2017年,旅游人次再次暴涨143.1%,达3515万;2018年达到峰值4612.8万,同比增长32.23%。
在上述变化中,我们倾向性认为有多项因素,其中水街扮演了积极角色。
一是水街于2018年成为4A级景区,名声再次提升,当年春节期间,周至水街接待112.88万人次,热度甚至与大唐不夜城115.4万人次相当(据《三秦都市报》);
二是秦岭国家植物园(一期)开园以及水街“周至关中民俗文化节”“水街网红桥”等活动的持续出圈,使得周至文旅的热度得到一次集中兑现;
三是西安旅游市场整体向好,带动周至文旅同步创新高,同年西安旅游人数同比分别增长20.5%、36.7%,达到疫情前最高增速。
在持续的网红效应下,2024年水街迎来了10周年。当地为此公布了一组数据:自开园以来周至累计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年平均接待游客400万人,实现综合收入约20亿元,带动就业5000人。放在全国范围来看,其接待量级已与黄山风景区、黄河壶口瀑布等全国知名景区处于同一梯队。
今天:网红+新IP
作为一个已经延续10年的IP,周至水街的发展也曾遇到困难。
受疫情影响,2019年周至旅游人数腰斩,仅为1742.6万人,并持续3年下跌,至2021年触底(802.7万人次)。
面对此种情况,周至水街的运营迎来了两大机遇,一个源于景区主动求变;一个则属于天降流量。
主动求变:2022年周至水街•烟火巷子建成开园,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74亿元,内容包含两条街区和36栋商业建筑。
烟火巷子的开园确实为水街带来新气象,官方通报的数据显示2023年的春节、五一黄金周期间,烟火巷子每天平均来访游客超20万人次。
另外在2025年5月烟火巷子再一次进行闭园升级,根据笔者实际探访看,升级后烟火巷子有两大变化:一是门票改为收费项目为60元/人;二是在原来商业街的基础上增加了沉浸式剧场、NPC角色、互动游戏等项目。
天降流量:这便是指网红主播木森的出现。
木森与水街的缘分始于2022年,当时木森刚从快手转战抖音,历经多次风格尝试后当年10月推出类似“星光大道”的“木森大舞台模式”,将视角聚焦到有才艺的普通人群体。
之后木森以及他所创立的大舞台彻底出圈,并成为抖音头部主播。探访的当日木森在抖音直播半小时后在人气榜中位居第20,观看人数超10+,点赞量超过800万,粉丝数量达到3268.4万。
木森在水街的出圈带来几个意料之外的效果:
首先是显著提升了水街的知名度。
木森究竟为水街带来多少流量,这是一个无法量化的问题。我们也只能从侧面去求证:在当地酒店老板口中,木森来了之后游客增加不少,如今在旅游淡季酒店也会满房,当然在周边饭点吃饭的人也多了;
在周至水街门票的售卖评论区中10个有4个关于木森大舞台,而在水街的游客嘴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则是“一会出去看木森大舞台吧”。
其次是带动景区经济的发展。
最直接受益的是周至的夜间经济。目前木森大舞台已经形成一个市民活动中心,包含小吃、烧烤、儿童游乐园等,至于火爆程度以蜜雪冰城店为例,点单到拿到饮料的时间最少也在40分钟。
第三则是对于特色产业的带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木森以“专场或主推链接”形式带货周至猕猴桃共2场。可查的数据是在2023年8月的户外直播带货中,猕猴桃的销量达到四万多单,总重量约63吨,销售额一百多万,而后续木森曾多次在直播间的表态,后续有机会仍将继续助农带货。
或许正是受上述事件的带动,2022年(1016.5万人次)周至文旅人数结束负增长,并在2024年达到2032.33万人,两年时间翻了一倍。
明天:县域文旅
周至文旅的昨天和今天,实则也是国内县域文旅发展的整体缩影。
水街诞生于文旅特色小镇概念兴起的初期,2014年“特色小镇”由浙江省提出并逐渐在各地完成复刻。高峰期全国共有22个省份提出特色小镇创建计划,总计划数量已超过1500个,其中文旅特色小镇计划数量超700个。
2021年水街遇到发展瓶颈之时,全国的特色小镇也开始大量出清。有媒体曾统计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
水街之所以能活下来并实现多次出圈,我们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完成建设时间较早,成功避开了2016-2020年间千镇大战时期;另一方面,其独特的风格以及网络运营,让其分享到中国文旅市场增长的红利。
数据显示水街最为依赖的短途旅游市场,2013年至2018年规模从13亿元增长至近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40%。
一场所有人都未料到的疫情冲击,让大景区负债、未完成的景区停工、小景区苦苦支撑,同时带来的还有公众文旅消费观念的重构,各方似乎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此番大环境下周至能够在2022年后实现旅游人数以及综合收入的快速恢复,让我们意识到其经验对当前县域文旅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核心景区支撑。
县域受限于人口和经济体量,仅靠本地客源难以支撑多个景点同时“出圈”,分散流量更易导致整体低迷。因此,应集中资源打造一个核心景区(如周至水街),以其为引擎,再辐射带动区域其他文旅资源,最终实现全域旅游。
2.因地制宜的多样化。
以周至为例,其结合本土的生态资源近些年逐步推出围绕秦岭四宝、猕猴桃采摘、春日赏花等主题的旅游线路。多样化的选择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核心目的是将“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和“增量”,同时也是为区域储备下一个爆款。
3.机构化头部直播网红的引入。
为什么强调“机构化”,源于我们对于网红效应的思考。一般来说个人化运作的网红通常与地方绑定较弱(如早期“小杨哥”的走红与其合肥背景关联不大)。而机构化运作后(如“小杨哥”成立三只羊网络,木森团队深度融入水街运营),网红与地方文旅的绑定则更为紧密和深入。
强调机构化运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无论是网红还是景区都需要专业团队,常态化创造热点维持热度,实现“泼天流量”与“长效赋能”并重。
行文最后,金融棒棒糖想突出提及文旅行业对人才的渴望:
在智联招聘上,我们发现19个招聘岗位提供了平均8k的工资,水街附近招募信息上还出现了万元薪资,文旅产业蓬勃之下,提振消费终与充分就业形成闭环。
(实习生解泽对本文亦有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