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的秋里,把日子过出滋味儿
作者︱孙树恒
一
今年呼和浩特的秋,总带着股恰到好处的雨。秋风掠过摩尔城玻璃幕墙,把雨后的阳光折射成细碎的光斑,落在门前的广场上;路边的槐树刚染了浅黄,叶片在风里轻轻晃,像在和来往的行人打招呼。我揣着手机,沿着摩尔城的沿街步道慢慢走,这是我退休后最常有的模样,不追热闹,不赶行程,只在熟悉的风景里,找些值得落笔的细碎时光。
摩尔城周边的步道,我走了不下百遍。清晨时,这里有提着早餐匆匆赶路的年轻人,耳机里的音乐隐约飘出来;上午的商场还没完全热闹,保洁阿姨拿着抹布擦玻璃门,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一件宝贝;傍晚最是惬意,下班的人三三两两路过,有的买支冰淇淋,有的聊着今天的工作,笑声混着秋风,格外鲜活。
有次走累了,我坐在广场的长椅上歇脚,看见一位穿校服的姑娘,蹲在槐树下捡落叶,把形状好看的叶子夹进课本里。她抬头时撞见我的目光,笑着说:“这叶子黄得真好看,我想留着做书签。”我点点头,看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总爱把秋天的枫叶藏进书本里,原来时光会变,可对“美好”的偏爱,从来不会变。
我把这段小事写进本子里,笔尖划过纸张时,心里满是柔软。有人说“老了就该静下来”,可我觉得,“静”不是闭门不出,而是在熟悉的风景里,慢慢读懂生活的温度。就像摩尔城广场的秋,没有草原的辽阔,没有古寺的厚重,却藏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那些赶路的脚步、擦玻璃的身影、捡叶子的姑娘,都是凡俗日子里的光,而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光,用文字轻轻接住。
退休后,和朋友的小聚从“凑时间”变成了“随心意”。我们不爱去热闹的餐厅,总选在老乡开的饭馆,吃家乡菜,喝着家乡酒。或坐在小区门口的烧麦馆,紧挨的桌椅,暖黄的灯光,要上一两烧麦,泡上一壶砖茶,茶香慢慢漫开来,话就跟着多了。朋友里有教师,有退休医生,有企业老板…还有和我一样爱写作的,大家聊着天,话题从“当年的小时候多调皮”,到“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再到“今天看到的晚霞真好看”,没有什么宏大的主题,却句句都透着亲切。
有次聚会,聊到“退休后最怕什么”,一位朋友说:“怕被日子‘忘’了,怕自己没用了。”我指着窗外说:“你看那家花店,老板娘每天早晨都把花摆得整整齐齐,哪怕冬天没什么人买,她也照样擦花瓶、剪枝叶。咱们就像她一样,不用‘有用’给谁看,能和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就是最好的‘有用’。”大家都笑了,端起茶杯碰了碰,茶的回甘在舌尖散开,心里也亮堂起来。那天回家,我写了篇短文,写砖茶的香气,写朋友的笑声,写我们对日子的热爱。写完后读给自己听,忽然明白:所谓“拥抱自己”,就是接纳岁月的痕迹,也守住和朋友的情谊——这些温暖的联结,会让凡俗的日子,变得格外有分量。
二
参加书画家活动,是我退休后找到的“新乐趣”。活动多在浓郁的文化空间,不大的房间里,挂满了字画,墨香混着纸香,让人一进去就静下来。有次活动上,一位老画家教大家画秋菊。他握着毛笔,蘸了墨,在宣纸上轻轻一点,再慢慢勾勒,一朵带着秋意的菊花就渐渐成型。我跟着学,手抖得厉害,画出来的花瓣歪歪扭扭,忍不住笑自己“没天赋”。老画家却摆摆手,说:“画画不是为了画得多好,是为了在笔墨里找自在。你看这菊花,有的开得盛,有的开得淡,各有各的美,咱们画画也一样,不用和别人比,自己觉得舒服就好。”
我听着他的话,看他重新拿起毛笔,这次不再纠结“像不像”,只跟着心意画,花瓣画得宽了,就当是“舒展的菊”;颜色浓了,就当是“阳光下的菊”。画完后,老画家在旁边题了字:“秋菊无华,自在芬芳”。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房里,每次写东西累了,就看看它,心里的浮躁也会慢慢散掉。原来不管是画画还是写作,本质上都是和自己对话,在笔墨里接纳不完美,在创作里找到自在,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温柔”。
三
偶尔,我还会去参加官方和民间举办的论坛。起初是朋友邀请,说“去听听专家怎么说”,我抱着“凑个热闹”的心态去了,没想到竟有意外的收获。论坛上,人们聊“新媒体怎么帮老字号出圈”,聊“呼和浩特怎么变成旅游IP”,“小烧麦怎么撑起大产业”“怎么弘扬呼和浩特的文脉”…他们说话时眼睛发亮,语速很快,带着满满的活力。有次论坛间隙,我和一位老作家聊天,他说:“您总写呼和浩特的散文,能不能多写写咱们呼和浩特的历史?比如归化城的故事,比如万里茶道,这些才是最打动人的。”我一发不可收拾,真写了一些这方面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兴趣,也更爱生活的这座城市了。
原来“历史”和“现实”从不是对立的,我们带着岁月的沉淀,能读懂细节里的温度;带着新鲜的视角,能让这些温度被更多人看见。文字忽然就有了新的生气。我忽然懂了:退休不是“退出”生活,而是换一种方式“参与”生活,去听专家的想法,去看新的世界,让自己的日子,始终和时代的温度贴在一起。
如今,我已经写满了好多,里面有呼和浩特的历史,茶叶之路的故事,有烧麦馆的香味,有书画家的墨痕,还有论坛上的新思路。有人问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写这些做什么?”我总是笑着说:“为了记住啊,记住秋天的银杏叶有多黄,记住朋友的笑声有多暖,记住自己还能为喜欢的事,认真地付出时光。”
四
呼和浩特的秋雨还在继续,摩尔城的槐树叶会慢慢落尽,可我笔下的文字,会一直带着秋的温度。
外孙女,过几天就要背上小书包成一年级小学生啦。这一个假期,叽叽喳喳的笑声填满了家里每个角落。今天去托管班体验,心里还是忍不住泛起舍不得。看着老师发来的托管班照片,穿着整齐的衣服,面前摆着饭菜、牛奶和水,一个个孩子适应的好快呀。外孙女下午交上了好朋友,愿每天都开开心心,勇敢又自信!
外孙女忙,我也忙,这不活动应邀不断,明天上午参加内蒙古烧麦发展大会,明天下午参加北疆书展与邓九刚先生共话“茶叶之路往事”…因为我知道,真正的“退休而不休”,不是非要做什么“大事”,而是在凡俗的日子里,守住自己的热爱,去散步,去聚会,去看写字,看画画,去听新的想法,然后用文字,把这些热爱一一记下。
在青城的秋光里,我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拉,在情怀里收藏,也在这样的日常里,稳稳地拥抱了自己。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