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镇制瓷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并逐渐发展成为陕西乃至西北最大最重要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有“东方陶瓷古镇”之誉。2008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炉山不夜第一景
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是目前国内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耀瓷烧造基地,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以前,晚上好多窑炉烟囱窜出的火苗照亮了夜空,那就是‘炉山不夜’,成为了陈炉独特的一道风景。”陈炉镇讲解员吴欢喜告诉记者,“炉山不夜和泥池水镜陶容生是陈炉古镇因为制作陶瓷而产生的两个景观,炉山不夜自20世纪90年代就逐渐看不到了,古泥池遗迹犹在,保存完好,可看出当年盛况。”
不同规格的大老碗放在一起
陈炉窑是西北地区最为重要的瓷业生产基地,陈炉制瓷规模宏大,品种丰富,产品畅销晋、豫、甘、陕等广大地区。吴欢喜告诉记者,“陈炉制瓷能够延续1400年炉火不熄,一是本地特有高岭土、耐火粘土、赤铁矿釉料资源丰富,二是陶瓷产业实行‘三行不乱、四户分设’的商业模式,三是地理位置独特,很少有兵灾人祸。”
铜川市陈炉古镇特有的罐罐垒墙墙不倒
2007年陈炉窑民间手工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粗犷质朴的风格在当代艺术陶瓷市场中具有独特性。
把陈炉历史讲下去
“陈炉古镇很神奇,表面上看处处都是破旧的窑炉烟囱,破烂的坛坛罐罐,破碎的砖块,残瓷碎片,但是他们的沧桑、古朴、厚重,都是时间的存留,历史的见证,彰显着古镇的久远,陈炉古镇是真实的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作为陈炉古镇的网红讲解员,吴欢喜的讲解词也是独一份的。
吴欢喜是富平县庄里镇人,1993年,经人介绍与陈炉陶瓷厂一名女工结婚,随后搬到陈炉古镇。为了生活,他在陈炉陶瓷厂门口支了个修鞋摊。
吴欢喜介绍王家瓷坊
“那时候经常有中外的陶瓷爱好者来参观学习,镇上也没有专业的讲解员,这些人也对制瓷工艺也充满了好奇,就问我这个问我那个。我平时耳闻目睹的也了解了不少,就给他们指指路、介绍介绍陈炉陶瓷。”吴欢喜说,命运的改变是在1996年前后,他为一个团队当向导兼介绍陶瓷,结束时对方给了他100元作为报酬,“这可是顶我干10天呐。高酬劳加上讲解的空缺,让我产生了当一名讲解员的想法。我要把陈炉镇和耀州瓷讲给全国的人听。”
有了目标,吴欢喜就动了起来,白天利用空闲时间向厂里的老匠人们请教陶瓷烧制方面的知识,夜晚就埋头书海看书,有用的就记下来。2012年,53岁的吴欢喜开始专职讲解,由于他的讲解的生动、内容丰富,很受游客们的喜欢,2023年,吴欢喜被央视报道。
“一直到现在我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内容,我早就开始用deepseek写文章了,用AI制作视频,把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贯通,把这些知识都印在我的脑子里。”
“最多的时候一天讲5场,每天两三场是常态,现在跑不动了,每天最多只能跑三场。”他说:“只要我能走,我就要继续讲下去。”
坚守陶瓷的陈炉人
王战军是土生土长的铜川市陈炉人,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接触陶瓷。199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陈炉陶瓷厂工作。“靠着这份工作,让我娶了媳妇成了家”。王战军说,1996年,他下岗了,失业的他想开一家自己的陶瓷作坊,“那时候开一家陶瓷作坊不是开玩笑的,我在外还有欠账呢……”
就在他发愁的时候,他媳妇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还从娘家借了两万元支持他。很快王家瓷坊就开了起来。因为品质优良,价格实惠,开业当年就实现了盈利。“靠着这个瓷坊,我养大了娃,还在铜川新区买了房,买了车,吃喝不愁。”2008年开始,很多西安做餐饮的商家选择王家瓷坊定制餐具,尤其是以大老碗为主。现在每年仅大老碗系列能卖出30余万件。
王家瓷坊的女工正在刻花
2016年,生意正红火的他却萌生退意,“媳妇在新区照顾孩子上学后,一个人也忙不过来,自己日子也过得去,就不想干了。”为了让他继续将瓷坊干下去,他媳妇每天送完孩子上学就开车回厂子,等孩子放学再回到新区接孩子,天天两头跑。王战军说:“别人都说我媳妇能独当一面,我觉得能独挡两面”。
经过近30年的经营,王家瓷坊颇有名气,王战军也成了身边亲朋好友口中的“成功人士”,羡慕他过上了好日子,这也更坚定了他干下去的决心。今年孩子大学毕业了,也希望孩子能够接过接力棒,继续将王家瓷坊干下去。
记者了解到,铜川市陈炉镇陶瓷产业以家庭作坊为主,延续了明清以来“三行不乱”(黑窑、碗窑、瓮窑分工)的传统。2024年产陶瓷109.6万件,陶瓷加工运销年均产值3700万元。
让古镇名扬四方
吴欢喜说:“陈炉古镇民居文化特点是我最喜使用的‘教材’,下家的窑顶是上家的院,上家的院子再把房子建,只能住不能拆,所以,有很多明清时期的窑洞。是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多年来,陈炉镇实施非遗工坊提升、传统民居修复、古镇风貌和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保持了民居依山排布、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罐罐垒墙错落有致的独特民居风貌。
陈炉镇独特的民居和古镇风貌,吸引了很多画家到这里采风画作。“平时有很多画家来陈炉,在我这里吃住,我一看人家是来宣传咱陈炉镇的,我就给他们送菜、免住宿费,送咱的陶瓷。人家这些人的能量大,对咱陈炉镇的宣传力度也大。后来他们也带来了很多朋友到陈炉来。”陈炉镇向阳饭店店主郭向阳对记者说,“只有古镇好了,我们才能好,所以我们既要把自己的事干好,还要力所能及、不遗余力地向外界宣传陈炉镇。”
图为陈炉古镇
李钟楼是陕西省首批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铜川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升科的小儿子,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李家瓷坊”,通过陶瓷与文旅的结合,将李家瓷坊打造成了一个集陶瓷、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网红地。李钟楼告诉记者,“通过拍短视频宣传我的家乡陈炉古镇,宣传耀州瓷,提高了陈炉古镇和耀州瓷的知名度。”
“我现在主要的客户就是以西安为中心及其周边的人,好多都是粉丝。”李钟楼说,“我以李家瓷坊为中心,做我们陈炉的文化,以旅游带动陶瓷,让产业活跃起来。看到这两年我干的还不错,周围很多人的心思都动了,把自己家里收拾一下,也开个门面。我觉得这样很好,我这里接待不了了,还有王家瓷坊,还有其他瓷坊。谁接待都一样,只要让外面的人来到陈炉就行。”
说到将李家瓷坊打造成陈炉古镇网红地的初衷,李钟楼有他自己的见解,“目前我认为陈炉古镇的开发还不是很完全,我只能把自己的事做好,通过我这个平台,尽最大努力去为镇上陶瓷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陈炉镇镇长常雅甜接受采访时说:“陈炉镇‘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思路,建成‘1+5’景区带动周边村协同发展,以周边农村为点,多点位开发,形成大企业支撑、小企业聚集的发展格局。鼓励引导群众通过自主经营、订单生产、资产租赁、入股分红、景区管理服务、劳务用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目前,陈炉镇域内开办陶家乐体验馆、民宿10家,陶瓷作坊36家,带动群众就业2000余人,陶瓷产业已成为陈炉镇最稳定、最可靠的增收产业。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裴明
【记者手记】
陈炉之美
因为工作原因,我每年都会到陈炉古镇去,少则一两次,多则四五次,每一次对陈炉镇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初次到陈炉镇就被其独特的民居和古镇风貌所吸引,但那时候环境差,盘山路,没有自来水,旅游的配套设施也不多,在陶瓷业内的名气很大,在旅游界却寂寂无名。直观感受,陈炉镇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
这几年再去陈炉镇方便多了,新修了旅游专线,交通方便还节省时间,镇区内部道路也修了,整洁了很多。停在各个瓷坊门口的车也多了,饭馆也多了,吃饭的人也多了,还多了很多民宿,整体给人一种蒸蒸日上的感觉。他们说陈炉古镇要在保护好古镇风貌的前提下发展,当地政府和居民这些年都拧成了一股绳。
一千多年的文化传承,让这里的人充满了人生哲学和智慧。古镇里的商业气息不是很浓,但人情味却很浓。你深入了解了陈炉古镇会发现这里的人很“美”,有诚信、合作共赢的优良传统,这里的景很美,有很多都是明清时期的窑洞。不论是镇上哪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希望陈炉古镇能够做大做强,他们都明白,只有古镇做好了,他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裴明
【短评】
走出去 请进来
“陶炉陈列”的陈炉,炉火依然通红,陈炉人依旧奔忙。千年的积淀,历史和文化都融入了这一件件陶瓷中,随着每年上百万件陶瓷源源不断地从古镇走出,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陈炉人利用正在风口上的短视频传播和电商,让更多的产品走向了远方。也用上了deepseek和AI,这是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是乡村振兴社会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
产品走出去了,也有画家、摄影师、艺术家等等慕名而至到古镇创作。但是这远远不够,小镇还应该把更多的游人请进来,体验独特名宿,体验陶瓷文化,体验千年古镇人的日常,动手做出自己喜欢的陶瓷制品,参与其中,一起创造快乐和幸福。 (石俊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