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明文旅】
滇池畔的旅居者
“旅”是惊鸿一瞥的心动,“居”是湖滨晚风中的新生。在四季如春的昆明,滇池畔的海晏村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明珠,散发着古朴而纯粹的村居气息。海晏村,用半亩滇池、一盏渔火,让“向往的生活”真正落地生根。
今年暑期,海晏村每天人来人往,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看滇池美景、享受20度的昆明。
“强哥!”特殊的“新村民”丁润强漫步在村间的小道上,村民们热情地与他打招呼。抖音上,大家更熟悉他“丁小小笑长清华光头强”的别称。“清华中专生,胃癌幸存者,海晏新村民”这几个标签,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他的身份和经历。
缘起:从教育理想到旅居抉择
丁润强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他从中专生起步,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先后踏入清华、麻省理工的校门攻读MBA。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启迪教育集团,一路拼搏至总裁之位。然而,在事业的巅峰期,他却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都不解的决定——辞职创业。
这一切的转变,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以提分为核心的传统培训模式,与他心中“教育应先育人,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理念背道而驰。“每天看着学生被押进培训班读书学习,一方面是工作所在,一方面又觉得悲哀。”这种矛盾与挣扎,让他决心寻找一条新的教育之路。
“西南联大是昆明文脉传承最绚烂的一笔。”2022年,丁润强来昆明参加云南清华校友会,这也是他第二次来到昆明。在丁润强眼里,以四季如春享誉世界的春城昆明,是适合生活和康养的城市。昆明的韵味,在初夏的蓝花楹下,在浪漫的枫叶林中,在海鸥翩飞的滇池边,也在烟火诗意的城市情怀里。
于是,这个充满魅力与温暖的城市,最终成为他旅居和实现教育梦想的地方。
作为胃癌幸存者,丁润强更加珍惜生活的每一刻,渴望在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地方,继续追逐自己的教育理想。而海晏村,以其温柔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深深吸引了他,让他决定在这里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扎根:海晏村的新身份与新生活
初到海晏村,丁润强便被这里的宁静与和谐所打动。他以“海晏新村民”的身份,迅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在海晏村的日子里,丁润强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专长,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与村民们打成一片。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劳作,他总能找到与村民们交流的话题,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丁润强的生活体验,也为海晏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
“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丁润强用八个字简短地概述了自己为何来到昆明。在这里,他开启新的生活,这也是他选择的更有品质的生活——在一个山好水好的地方,买套房或是租个宅,偶尔把人生换种模式,用生活的方式旅行,用旅行的方式居住,不求纵情山水,只求找回真我。
在水磨坊改成的村史馆,能够深入了解海晏村600年的厚重历史与文化。馆内陈列的泥塑,生动展现了海晏村渔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墙壁上详尽的文字记载,讲述着海晏村名字的由来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风雨洗礼。
而在村史馆的对面,一间民居的门框上挂着一块牌子——海晏公馆。推门而入,公馆内的墙上写着几句话:丁小小大学堂教育四句——没有爱情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师生成长在生活中。丁润强说,他计划在这里创办一所社区大学,打破传统教育的界限,扎根社区,分享学习、工作、生活,为大众提供多样化、实用性的研学课程。
如今,丁润强的社区大学在海晏村已经初具规模,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相信在他的努力下,社区大学的未来将更加美好,他的教育梦想也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继续绽放光彩。
来 源:昆明信息港、滇池五百里东岸
本期编辑:毕群
本期 责编:沙兰梅
审核:李金蝶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