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百家探秘徐州古建活动之二十六:
走进徐州孔庙触摸千年文脉的前世今生



青砖黛瓦映晨光,古柏苍苍蕴书香。日前,“艺术百家探秘徐州古建系列活动”走进徐州孔庙景区,数十位文化学者、艺术爱好者一同踏足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在飞檐斗拱与碑刻残垣间,打捞孔庙跨越时空的故事。



推开徐州鼓楼朱红大门,穿过现代街区的喧嚣,一方被绿植环抱的院落骤然静谧——这便是始建于北宋的徐州孔庙。现存的大成门与戟门虽历经修缮,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骨:大成门两侧的朱漆立柱斑驳却挺拔,柱础上隐约可见缠枝莲纹,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屋顶覆盖的灰瓦排列齐整,檐角微微上翘,末端的“垂兽”虽已磨损,却仍透着古朴的威严。



“徐州孔庙的历史,几乎与徐州城的文脉兴衰绑在一起。”徐州文化学者张文一站在戟门前,指尖轻触门楣上的木雕纹样,向众人娓娓道来。据《徐州府志》记载,北宋元祐年间,徐州始设府学,孔庙便与府学相连,成为当时徐州学子祭孔、求学的核心场所。明代洪武初年,孔庙曾大规模扩建,形成“前庙后学”的格局,鼎盛时占地近百亩,有大成殿、明伦堂、泮池等建筑二十余处,是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孔庙之一。“你看这方残存的‘泮池碑’,”张文一指向院落东侧的一块断碑,碑上“乾隆二十八年”的字样仍清晰,“清代时孔庙多次重修,泮池曾是‘泮水环流’的景致,学子入学前要在此行‘泮水礼’,寓意‘学海泛舟’。”而如今,泮池虽已湮没在岁月里,但碑刻的残片与古柏的虬枝,仍在默默佐证着当年的盛景。



清末民初,府学改为学堂,孔庙逐渐融入新式教育场景。1912年,徐州二中的前身“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在此建校,孔庙的院落成为校园的一部分。“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翻修时,在操场地下挖出过当年明伦堂的柱础,”徐州国学讲师梁乙婵是二中校友,她记得儿时上学时,大成殿还留存着部分梁架,“那时我们在孔庙院子里上体育课,老槐树的影子落在青砖上,老师总说‘脚下站的是千年文脉地’。”



如今的孔庙遗存地,已成为徐州的“文化地标”。大成门内,几株明代栽种的古柏仍枝繁叶茂,树干需两人合抱,树冠如伞盖般遮住小半个院落。树下立着一块新立的“孔庙沿革碑”,上面清晰标注着从北宋到当代的历史节点;戟门内则被改造成“文脉展厅”,陈列着师生们搜集的孔庙老照片、拓片与相关史料。



活动当天,“秋老虎”发威,酷热难耐,艺术爱好者们在孔庙院落里兴致的参观考察、拍摄录像。活动渐渐收尾,众人却仍舍不得离开。古柏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落在大成门的朱漆柱上,也落在大家的脸上。或许正如张文一所说:“孔庙的‘前世’是祭孔的圣地、求学的殿堂,而它的‘今生’,是徐州的文化坐标,是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的地方。”当晨光再照进这方院落时,新的故事,又会从游人们的脚步里开始。





(徐州全媒体联盟 文字 于文 摄影 李玉霞 陈新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