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梵净山,云雾在山峦间流转,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在这片北纬27度的生态秘境下,“推窗见绿、出门入画”不再是诗句里的想象,而是当地百姓与游客共同的日常。生态旅游正让这里的绿水青山,悄然变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坐落于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脚、太平河畔的“梵尘七舍”民宿,是一处与自然共生的栖息之地。推开窗,云雾缭绕的山色扑面而来;庭院中,孩童在循环溪水打造的泳池里嬉戏欢笑。这家由重庆姑娘陈莉莉与她的当地丈夫倾三年心力打造的民宿,将生态理念深植于每一处细节——溪水回用成景,果树取代装饰绿植,让客人在舒适中沉浸自然。
梵净山脚的民宿群落。
江口县梵尘七舍民宿负责人陈莉莉介绍道,在梵净山开民宿,最看重的就是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我们始终坚持‘不砍树、不填溪’的理念,建筑设计依山就势,避开古树和溪流缓冲区,优先采用本地石材,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运营中划定生态保护区域,实施污水垃圾全流程无害化处理,确保不污染一寸山水。”
秉持这样的理念,民宿完美融入了自然环境。自2021年开业以来,迅速成为追求自然体验的游客的热门选择。湖南的刘先生已是铜仁的“常客”,这次他特意带家人入住这家宝藏民宿。
民宿环境。
“这家民宿我是第一次来,今年7月份我们的朋友同事在这边玩,说这里很好,所以我们就直接来这里住。平时每年都要来铜仁这边一次,所以我来这里次数特别多。这边确实空气很好,山清水秀,民风很淳朴。”湖南游客刘先生表示。
“现在客人推开窗就是云雾山景,餐饮食材都来自自家菜园和当地村民。我们不只是做民宿,更是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江口县梵尘七舍民宿负责人陈莉莉表示,“现在31间房旺季要提前订,正是因为客人来这里不仅能住,更是想来感受‘推窗见绿、出门入画’的生态之美。”
与此同时,有着“中国土家第一村”之称的云舍村迎来了午后的热闹时光。村里举办的摸鱼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河边满是欢声笑语。不远处的“云尚食府”内,负责人姚艳正忙碌地招呼着客人。
游客品尝当地美食。
姚艳2018年嫁到云舍村时,村里的生态旅游刚起步。看着家门口的好山好水,她和丈夫决定把自家房子租出去开民宿,自己则开起了这家农家乐。
因为当时我觉得我们山环境这么好,空气这么好,金山银山就是咱们的靠山,我就选择做了餐饮。“游客每天就有四五十桌、六七十桌,忙的时候可能有七八十桌,营业额每天有1万多,有的时候甚至会上2万。”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村民姚艳向笔者介绍道,“我一家人有十几口都是依靠这个餐馆,因为有政府帮我们宣传,然后大环境这么好,我们只负责在家把服务做好,把品质做好就能挣到钱,这是我们村里面人最幸福的。”
从最初夫妻两人忙碌,到如今全家十几口人齐上阵,餐桌上的社饭、抹茶面、江口米豆腐,都是游客们必点的“生态味道”。
游客正在云舍村游玩。
“今天吃的这个米豆腐很好吃,这个枞树菌很好吃,还有这个抹茶也很好喝,云舍很舒服,感觉田园气息很浓,人气很旺,特别是空气很清新,也许就是梦想中的诗和远方。”成都游客韩保雄说。
游客眼中的“诗与远方”,离不开对生态的精心呵护。在梵净山,每日9000人的限流政策、新能源观光车的普及,让这片净土得以休养生息;而村民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的转变,更让生态保护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江口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心综合股负责人母丹说,“我们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比如梵净山每日限流9000人,采用新能源观光车。通过大量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让村民明白,保护好古树、溪流、野生动物,就是保住了‘金饭碗’,现在村民主动当起生态监督员,这才是最可持续的发展。”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让生态旅游的富民效应持续释放。2019到2023年,梵净山累计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2亿元;2024年游客量再创新高,达197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7.2%,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特产等产业蓬勃发展。
从梵尘七舍的推窗见绿,到云尚食府的烟火气浓,梵净山下的“诗与远方”,正用生态旅游的画笔,描绘着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美好画卷,这里的每一片绿叶、每一缕炊烟,都在诉说着“点绿成金”的生动故事。(图/文 刘雨、谢宗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