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大运高速公路一路北上,到了原平境内,但见一座山脉突兀森郁,重峦叠嶂。山势皆为裸露的岩石,极其的险峻。山间奇峰怪石,形态各异;山峰峭壁峥嵘,林立耸峙。山尖似倚天宝剑,直插云霄。
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涯山了,天涯山位于原平市子干乡,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组成,峰峦陡壁间,巨岩突出,形似石鼓,所以也叫石鼓山。
走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气派的门楼,左侧就是天涯石鼓神祠,石鼓神祠是原平人心中的神圣灵祠,纪念的是介子推舍身救母的传说,弘扬的是“精忠至孝”的精神。崇文尚武,一脉相传,世代秉承,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高尚的价值追求。
向东北而行,有十二生肖广场,十二生肖惟妙惟肖,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拾阶而上,就来到“忠孝台”在巍峨的大山映衬下,介之推艰难地背着老母疾步向前。相传春秋之际,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重耳无奈途中饥渴难耐,介之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肉汤让公子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晋文公。于是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介子推不加计较,鄙视争功讨赏,带着老母到绵山隐居。
晋文公知情后羞愧莫及,让人请介子推出山。然而,介子推不为所动,于是火烧绵山,期望逼迫介子推出山,大火过后,一片狼藉,只见介之推背着老母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早已死去。树洞有一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放声恸哭,厚葬介子推,号令天下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率众臣登山祭奠时,发现老柳死而复活。遂赐老柳为清明柳,相传介子推和老母亲死后,魂魄飘到了原平天涯山,当地人们便将塑像来纪念。
天涯山是一座庞大的山系,由天涯峰、莲花峰、及石鼓山构成,浑然一体为称为“天涯山”。天涯山环绕景区,有山的巍峨,湖水的激荡,建筑的精美,人文的厚重,可谓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故事传奇,风景独特。
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莲花,称莲花山,也叫莲花峰,从远处看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方向,不同位置观看莲花山,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有时像芦芽,有时像海豚,有时像狮子,有时像犀牛,形态各异,不一而足,
你看什么想什么,它就像什么。待转到南面,又像摊开的五指,于是我突发奇想,原来近在眼前,见到了五指山,莲花山前有一池塘,池中荷花开得正艳,中间有汉白玉观音立像一尊。恍惚之间,仿佛来到了南海。有诗赞曰:“十年马足知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
莲花山东南有一奇石,名为石鼓,原平县志记载:“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已成器。惟应观而像圆,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石鼓山蔚为壮观。攀上石峰,便可见那群石支架的天然石鼓形若巨勺倒扣,昂然翘首悍然向下。《崞县志》里曾记载:“天涯岩际有石,形似鼓,风吹厂窃,如闻鼓声。”
仔细端详,只见一块巨石,头大尾细各从岩出,斜跨20多米,中间形成一硕大空洞,致使现两端友撑点极小,凌虚而架,摇摇欲坠,给人留下一种撼天动地的气势。从各个角度观赏景色各异,有时像一面大鼓,有时像一根棒槌,有时像巨大的勺子。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目光从中间穿过,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包含其中,别有一番风情。难怪诗人元好问诗赞其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
天涯山是亿万年的造化,千万年的历史浸染所成,天涯山以其雄浑的大气磅礴之美,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以及沧桑厚重的文化底蕴享誉三晋,闻名全国,与南海天涯海角、五指山遥遥相望,构成一南一北,两处美景。
天涯山以忠孝为主题以,兼容儒释道多元文化,以自然景观为依托,融汇春秋、秦汉、宋元、江南、现代多重建筑风格,集成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理想之地。天涯山近在眼前,期待八方游客光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