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索道旁的悬崖上,一根根被丢弃的登山杖格外刺眼。这些本应助力登山的工具,如今成了景区环境的负担,也折射出旅游文明建设中的短板。游客随手丢弃的动作背后,是对公共环境的轻慢,更是对他人劳动的漠视。
从泰山到厦门天竺山,山岳景区中登山杖乱丢现象并非个例。在泰山南天门索道附近,游客乘索道下山前随手丢弃登山杖,似乎成了“惯例”。景区虽设有垃圾桶和回收箱,甚至推出“登山杖换冰棍”的暖心举措,却仍难阻随手丢弃的行为。有游客将闲置登山杖送给上山者,这份善意与随手丢弃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更显文明旅游意识的参差。
这些登山杖的“命运终点”不应该是悬崖峭壁。这些被丢弃在险要位置的垃圾,不仅破坏自然景观的和谐,更给清洁人员带来极大困扰。景区工作人员要在悬崖峭壁间清理这些废弃物,既要面对高空作业的风险,又要耗费额外的人力物力。网友的不解与质疑,恰恰反映了公众对这种行为的集体否定——便利自己的同时,不该将麻烦留给他人。
能否文明旅游、构建旅游文明,与游客的公共意识、整体素质息息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游客素质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制度、环境息息相关,在社会公民素质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时,我们还需要在外部制度及管理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只把目光放在游客身上,忘记了许多责任是需要制度和环境来买单的。
景区在发展中缺乏可持续的眼光,不加节制地招揽游客,为多挣钱不惜超负荷运转,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公共服务的滞后与硬件设施的不足。比如一到节假日,许多景区就会呈现垃圾遍地的不堪景象。这里面固然有游客素质的问题,但我们更应看到:一些地方垃圾桶数量不够,或者垃圾桶装满无人清理,如果游客们连基本的景区服务都享受不到,即使有心做文明之人,怕是也无力行文明之事。反观一些引导工作做得较好的景区,就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比如去年“十一”期间,西安华清池景区推出“垃圾换水”举措,既保护了环境、少了垃圾遍地之虞,也减少了环卫工人的作业量。这说明与其把一切问题归结为游客素质,不如提升管理智慧,增强管理能力。
面对旅游文明,呼吁和谴责是需要的,但如果仅仅剩下呼吁和谴责,也就显得苍白无力。这里,还需要一些制度上的防范。如果国内旅游链条上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也能尽到榜样力量,那么类似不文明现象也许能得到有效遏制。
在特殊情境下,不文明行为有时就像顽童的劣习一样,需要时时提醒、引导、告诫甚至是惩罚,相信有了这个理念,会一步一步有所改善。旅游文明别只剩下呼吁和谴责,还需要一些制度设计上的努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