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7点04分,5588米的那玛峰顶,重庆高二学生程展浩展开校旗的身影被镜头定格。这条短视频一经发布,便收获了破万点赞。关于勇气,关于青春,关于坚持,今日,重庆晚报记者就为大家讲述关于他的故事。
程展浩在那玛峰顶举起校旗
想给18岁留个纪念
程展浩,今年7月刚满18岁,出生于四川成都,1岁时便随父母定居重庆。
他与登山的缘分,早在重庆南山的晨雾中埋下伏笔——小学二年级起,爷爷奶奶总会牵着他的手踏遍南山石阶,“山顶豆花饭最香”的童年记忆,成了他对“登山”最初的温暖认知。
2024年1月,云南玉龙雪山牦牛坪徒步,程展浩第一次真切触摸到高海拔的风。
不久后的云南雨崩徒步,程展浩背着比自己还沉的行囊,在原始森林里走出人生第一条“自导航”路线。
“从初中毕业开始,和朋友出去玩的攻略都是我做的,每一段路都得盘算清楚。”程展浩说:“登顶那玛峰,想给自己的18岁留个纪念。”
挑战那玛峰的蓄能
今年6月底,程展浩先启动针对性训练,练腿部力量和核心稳定性。
他偶然联系上之前徒步认识的退伍军人阳大哥——对方如今是那玛峰向导,且正要带团前往,他当即报了团。
为了平衡登山准备与暑假作业、向导对接等安排,程展浩特意列了时间表:每天早上跑2公里、晚上练几组深蹲的体能训练,以及跟向导沟通事项优先固定;暑假作业则在体能训练间隙完成,比如练完歇口气时,写两页题。
谈及高海拔登山攻略,程展浩向重庆晚报记者分享:“选向导看细节沟通,行程留缓冲,原计划2天到C1营地,留了3天,遇雾天歇半天等雾散,没硬走。”
体能训练上,他参考网络上的资料,推荐“加量爬楼”(从空手爬5层到背5斤包爬)和“呼吸训练”(爬楼梯“吸一口气爬3级”)来应对高海拔缺氧。
母亲的担忧和松口
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是登高山?程展浩的母亲昝女士坦言:“怕他高海拔缺氧、冻伤,也怕耽误高二暑假学习,还担心他年纪小遇事拿不定主意。”
但程展浩没有放弃,一边反复向父母解释向导的专业资质,一边拿出详细的训练表——上面标着“周一三五晨跑、二四六爬楼”,甚至写清了“每日饮水量”,还附上向导的电话,让父母随时可以核实。
昝女士说:“看到表格才觉得他不是冲动,松口时仍忐忑,反复叮嘱登山‘不舒服就停’。”
最终,经父母同意,程展浩出发前还回重庆市育才中学借了校旗,“想让学校名字站在雪山顶”。
5588米 惊险冲顶
程展浩登上5588米的那玛峰
8月8日,程展浩一行从四川成都到四川甘孜那玛峰脚下子梅村。
8月9日,踩碎石积雪推进,傍晚到4800米C1营地,程展浩裹着睡袋既期待又紧张。
8月10日凌晨2点,营地暴雨夹雪,3点30分出发时,寒气“像针扎皮肤”,冲锋衣很快结冰。浓雾裹住视线,程展浩只能跟着队友头灯走,“冰面像碎玻璃,冰镐凿冰声特清脆”。海拔升高后,路更陡,穿越冰缝时最惊险:“向导喊‘快走’,低头是深黑裂缝,脑子空白,只盯前面脚印冲。”
程展浩和队友、向导连着绳子攀爬
低海拔安全靠自己,高海拔安全得靠团队。此次登山,程展浩与向导、队友绑绳互助,靠八字形行走技巧过陡坡,同行14人中有7人中途放弃,他也有退意,但没放弃对顶峰的向往。
7点04分,程展浩踩着冰爪踏上顶峰,手机海拔显示“5588”,他红着眼喊“值了”。
展开校旗时,他说:“不是山顶好看,是明白自己能扛过这么多难。雪山教我的不是征服,是明知难,仍一步步挪向目标的勇气。”
向上的生命力最动人
对于未来,程展浩近期的计划是,待明年高考后爬西藏康美龙峰,长远目标是珠穆朗玛峰。
程展浩的母亲昝女士说:“孩子一直挺独立,但从没想过他会这么勇敢。未来,他还想挑战珠穆朗玛峰。我肯定会担心,但不会直接拒绝,会让他先练几年,跟着专业团队,把准备做足,要是他还能像这次这样细致,我们可以再商量。”
对于同龄人,程展浩想说:“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不冲突,路上遇的前辈能拓宽人生理解,山顶的风景,值!”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蒋婷 受访人供图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