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巴芬的探索,跟那个时代的风像是互相较劲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能扛得住的。1615年,他带着一群并不算多的探险队,从英国远涉重洋,顶着没完没了的北极风雪,目的并不复杂,无非是想打开一条新的航路。可计划没顶住海上的变化,结果漂到了加拿大和格陵兰之间的海峡。这家伙没想到,这一趟跑偏居然让他踩到了个“新大陆”,一个后来叫他名字的巨大岛屿。
这地方是真的大,大到哪怕放到全加拿大,就是个头牌。可远大不等于好,雪地、石头,一眼望过去连只北极狐都找不到影。巴芬岛的风景乏味得很,还混着人呆久了就冻出毛病的海风。说一句实话,除了航海地图上的一个阴影,这块岛的存在对全世界,没有任何实际影响。起码表面上是这么回事。
可1932年那年,就有人不信邪。欧洲来的探险家,把脚下的怪石觉得不对劲,拿走几块送到实验室一查,居然是上好的铁矿石!要知道,谁都没想到北极圈里头能有矿,这种发现直接让世界地质圈子炸了锅。问题也摆在那了,这么远、这么冷,真有人能开发吗?
往后好几十年,巴芬岛铁矿成了很多人的梦里财宝。一直到2004年,铁矿开发权才算落到巴芬岛铁矿公司手里。玛丽河地区就这么被标成资源区了。储量?有人说60亿吨,这数字就像天方夜谭,反正就是“多得不差你一勺”。其实到现在,还有人质疑,这么多么?但不试一把谁知道。
矿的品位,一直是钢铁公司最爱琢磨的事。说白了就是铁有多少。巴芬岛铁矿那批石头,拿去检验的时候,让欧洲的钢铁大厂都坐不住了。安塞洛米塔尔、蒂森克虏伯,两家加一起手握大半欧洲钢厂的原料命脉。他们一比较,巴芬矿石平均68.4%含铁量,最高70.3%。现在澳洲那些号称好矿都比不过,连56%~62%都难保。这差距,足够把全球铁矿市场搅个底朝天。
这种矿有啥好?第一,矿皮在地面,连以前传统那套“采矿—选矿—冶炼”繁琐流程都不用。直接挖了炼钢,块矿价格自然高,很多言之凿凿的说要多20%~30%收益。反正,是个钢厂老板就会心动。更关键一点,开采成本只占售价十分之一,这还犹豫啥?
事情到这里,表上来说,基本是利好消息无数。可资本市场不是按人情来算的。2009年,巴芬岛铁矿公司股价,从3.6加元直跌到0.2加元,离破产就差一点点。中国国内有家大央企,盯了半年,总觉得运气不会这么好。要下手,又揣测是不是北极气候真扛不住。看着安赛乐米塔尔和努纳武特铁矿一波又一波加价收购,最后眼睁睁看他们以6亿美元把公司拉走,股份五五分。此情此景,谁能想到是自己“多想一步”反倒落了空?
后面的发展,其实也不算什么大波折。两家巨头按部就班搞配套,修铁路、造深水港,把原本荒无人烟的冻土带成了国际铁矿码头。2015年,首批5.4万吨矿石被拉走,摆明巴芬岛铁矿要与全球钢铁行业拼“资源制高点”。焦点放到中国这边,原本是资源紧缺的老大国,本来机会在手,最终只能在外观望。会不会有人遗憾?当然有,可多说也没用,商业世界没那么多第二次机会。
实际上,很多人没发现,巴芬岛铁矿不是最完美的资产。北极环境恶劣,季节短、运输困难,每吨物流费用高出澳洲不止一点点,前几年运价波动一大,收益也早就是一场赌局。有说是超级铁矿的,市面上也有人把它贬得一文不值,说“坐拥资源实际入不敷出”。
而反过来说,欧洲巨头能砸下大钱,不是真的盲目乐观。他们甚至提前修建了全天候可用的基础设施,一块块拉长的铁路,运力撑得足足的。环境花钱多,单靠高品位矿补利差,这才是算账本事。北极航线的稀缺性和全球气候升温,反而成了新机会。
看似铁板钉钉,实际上也漏洞百出。中国企业那年要是收了,能不能运作得了?国内钢厂真有能力单独控制这样庞大的北极矿山?有些业内人笑着摇头,铁轨、港口、船只全要重新配,补贴烧钱还得有后手。资本市场这种事,后来谁都爱吹自己当年有“远见”,实际上,掉到坑里的更常见。
但也别只用输赢分个优劣。这世界,本来就不是按剧本走。现在看,铁矿市场又起来了,中国企业也早已在非洲、澳洲圈下大矿,加拿大这点矿,未必翻得出多大浪花。新冠那年航运彻底断档,反倒救了某些只差一步“高价吃进”的买家。现在全球钢材需求又上下波动,那时候低价买进未必算什么大收获。真说清楚了,也许只要一步棋错,胜负就反过来了。
历史研究到这,巴芬岛铁矿不是传奇,顶多算一个“好机遇未被捕捉”的普通案例。如果有人说它能代表什么转折点,大多也是事后诸葛。现实场景中,风险和机会久久对峙,决策者总在犹豫和坚持之间反复横跳。有时果断成就伟业,有时候冲动也容易招来灭顶之灾。
说到底,资源竞争是全球恒久的拉锯。今天有人赢得一座矿山,明天也许遭遇气候、贸易、运输任何一场不可控。历史不会给满足答案,它更爱让人反复试错。等真正潮头褪去,再回看往昔机会,没人真能说自己一定那年能赢。
谁都想抓住下一次天赐良机,但世界惯常捉弄人。
巴芬岛上风雪依旧,历史还在继续,谁的脚印最早消失,也许和财富无关,更多只是天意使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