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嘹亮的军号声,至今仍回响于人们的心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同时各红色场馆景区不断创新形式,推出丰富活动,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红色场馆,了解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游客在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沂南县东高庄村的展馆中观看红色文艺演出 李金鑫 摄
用多元方式讲述抗战故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8月15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胜利之路》浮雕前,“血色丰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火热进行,生动的红色故事、感人至深的沉浸互动、振奋人心的舞蹈,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讲解员徐婉茹介绍:“今天,我们举办这次活动,就是想通过多样的形式,带大家追忆那段峥嵘岁月,让一代又一代人铭记这段历史。”记者了解到,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也将于9月3日举办“抗战中的女性力量”主题展,通过丰富的珍贵文物、历史照片,以及多媒体互动展示,表现中国女性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
近期,不少红色场馆景区推出了特色鲜明的主题展览和宣传活动,用翔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让观众记住这段历史,感悟红色力量。
在江苏盐城,这段时间,新四军纪念馆不间断地推出专题展览和系列活动,“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带领观众接受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启示意义的思想洗礼;“铁军魂 盐城红”第四届“童声宣盐·小铁钉”红领巾志愿讲解员选拔培训考核活动,以孩子的视角增强讲解的亲和力,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更多的共鸣……“为提升参观体验,我们将开放时间延长至18时,并提供免费讲解。观众还可自主选择AI智游纪念馆服务,体验全程专业讲解与问答功能,增强参观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朱卓说。
在湖南宁乡,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精心策划并推出“烽火丹心——刘少奇与抗日战争专题展览”。该展览以抗战历程为主线,通过1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100余件实物展品,系统展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在展陈方式上,纪念馆突破传统“展板+陈列”模式,注重体验营造与感官融合,综合运用实物展品、复原场景、多媒体互动、数字影像等现代展陈手段,打造沉浸式观展环境,使观众在多维度、多层次中感知历史氛围、走入历史情境。此外,纪念馆还精心制作“抗日战争特辑”系列短视频,结合历史纪录片与微故事的叙述形式,自8月15日至9月3日在新媒体平台每日更新播出。
在陕西延安,金延安旅游度假区打破了传统红色场馆的静态展陈模式,让红色历史从书本和展柜中走出来。度假区以“延安记忆”为主题,1∶1复刻了上世纪30年代的延安街景,再现安澜门、天主教堂、新华书店等标志性建筑,并融入陕北民俗文化,形成“红色历史+民俗展演+实景体验”的立体场景,再现80年前的陕甘宁边区老延安。“我们兼顾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吸引力,建设了‘可观、可感、可参与、可消费’的体验式红色旅游度假区。”陕旅集团延安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国小强说。
在山东临沂,“派兵去山东——八路军第115师在沂蒙展”在临沂市博物馆开展,全面呈现八路军第115师挺进沂蒙后,与当地军民并肩作战、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记者近日来到位于临沂市莒南县的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通过实地参观感悟抗战精神。在场馆的抗战支前文化体验区,摆放着抗战时期沂蒙地区的生产生活用品、各类农具。“我们用实物再现真实历史场景,让游客对那段岁月有深刻的感受。此外,我们规划了一系列兼具历史韵味与知识性的区域,设置了《大众日报》头版墙、山东省政府公印雕塑、我和国旗同框等点位。这些点位融入了莒南红色历史元素,满足了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拍照留念的需求。”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相关负责人说。
用深入体验铭记抗战历史
用特色展览、多元方式吸引人,更要用深度体验、优质服务留住人。
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近期迎来了不少亲子家庭客人以及趁暑假结伴出游的学生群体。“我们针对不同客群,采用分层分类讲解的方式和定制讲解内容。比如对青少年群体,用故事化的语言,结合互动提问的方式讲解,把抗战英雄事迹融入历史知识,同时增加历史背景深度解析与精神内涵解读。”景区工作人员介绍。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着力突破传统展陈模式,通过开设深度研学场景,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系统性与感染力。朱卓介绍,一方面,纪念馆开设“铁军夜校”“铁军课堂”,依托馆藏史料与研究成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围绕理论学习、互动实践等开展活动。另一方面,纪念馆依托馆内基本陈列展览,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学生上好与红色历史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我们结合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的需求,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与激励机制,壮大宣教队伍,不断延长红色教育链条,使场馆真正成为集历史展示、思想教育、文化传播、精神滋养于一体的生动课堂。”朱卓说。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伴随《新四军军歌》铿锵有力的旋律,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原创话剧《烽火中的青春之歌》已进入最后的排练阶段,即将面向游客推出。“用文艺演出的形式解读历史事件,不仅增强了参观的代入感和仪式感,也拉近了历史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距离。”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公众服务部负责人章霞介绍,近年来,纪念馆积极探索更富有感染力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结合馆内展览内容和文字资料,开发了多部红色情景剧,让沉睡于书页间的历史“活”起来,实现游客从静态观展到动态参与的转变。
安徽金寨不少红色场馆与景区针对暑期年轻游客多的特点,积极开拓数字技术服务,通过创新展陈形式增强展览吸引力,让革命历史的叙述更加生动鲜活。比如,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合作,开展红色文化数字化项目。学院团队在红军广场、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启动了数字人讲解系统开发项目,运用AI语音合成技术,打磨讲解内容,以可视化的方式实现红色精神的现代表达与传播。
辽宁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同样重视数字化建设。“我们在展厅中加设了半景画微电影,对工人的英勇反抗故事着重渲染,通过幻影成像等数字化技术,还原了新邱下菜园子暴动场景。纪念馆的智能语音讲解系统,覆盖纪念馆3个场馆和纪念碑广场等室外地点,为游客参观提供便利。在场馆内,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展柜和展墙上的二维码,收听专业讲解员介绍;在室外纪念碑广场、‘满炭墓地’石桩等地点,游客步行经过时,会自动触发语音讲解。”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期《生万物》《我们的河山》两部电视剧陆续在央视热播,其核心取景地——山东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红嫂家乡旅游区通过“剧集+红色文化”,增设了更多体验场景,比如梳理了《生万物》和《我们的河山》中的经典场景,设置参观路线和指示牌;还原热播剧中的屋内陈设、屋外布景等剧内场景,让游客有更加真实的体验感。临近开学季,景区还推出“带着沂蒙精神上大学”活动,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免门票活动,希望青年一代在开启人生新篇章前,能来这里接受一次红色文化的洗礼,将沂蒙精神作为最珍贵的“入学礼”。
用更大力度弘扬抗战精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红色场馆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肩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使命。不少场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进校园、进社区,加大红色文化传播广度深度,进一步弘扬抗战精神,让爱国主义教育入心入脑。
近段时间,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宫景区内的西安事变旧址每天都会接待大批游客,其中学生团队很多。“除了组织学生们来景区参观学习,我们还组织宣讲团队走进陕西省内高校及中小学,通过讲解人员生动讲述、珍贵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为学生解读重大革命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影响,辅以学生诗歌朗诵等互动环节,深化学生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爱国情感的培育。”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冯超介绍。
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则邀请党史专家走进场馆开展专题授课,围绕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进行多维度延伸讲解。“专家们系统梳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胜利的历史脉络,帮助游客在清晰的历史框架中深化对抗战精神丰富内涵的理解,让那段峥嵘岁月的精神密码得到更专业的解读。我们还邀请抗战老兵及革命后代,为观众讲述亲身经历或父辈的抗战往事——无论是枪林弹雨中的生死对决、艰苦环境下的生存坚守,还是与当地群众互帮互助的鱼水深情、面对绝境时的信念抉择等,都以真实可感的个人经历替代了传统的讲解。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让游客直观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深刻感受抗战精神在具体人物与事件中的生动体现,从而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走进内心、融入思想。”景区工作人员说。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一直积极发挥阵地作用,与周边学校一起,做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工作。“我们将持续推进‘走出去、请进来’宣传工作,强化资源协同与形式创新,全力拓展抗战精神与红色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了解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整合抗战主题移动展板、实物复刻品、专题党课和情景剧等资源,将组建专业红色宣讲团队,开展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四进”行动。依托“点单式”服务模式,为不同群体定制内容,比如面向中小学生推出“抗战英雄故事汇”情景课堂,激发爱国情感;面向高校学生组织“抗战精神与时代使命”主题辩论,引导深入思考等,实现红色文化精准触达、抗战精神深植人心。
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坚持“走出去”巡展宣讲已有数年,并为此专门成立了巡展宣讲小队,将纪念馆临时展览以展板的形式送进机关、校园、社区、企业等。巡展宣讲小队由4名专职讲解员、13名馆内志愿者组成,打造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我们希望通过巡展宣讲活动,让更多市民游客、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
“这把驳壳枪,见证过烽火岁月的铮铮铁骨”“这张《抗敌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今年以来,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推出“行走中的文物——革命文物映初心”大思政课宣讲活动。工作人员走进学校和社区,以实物为媒、以史实为基,引导观众在触摸历史遗存的过程中,实现与革命岁月的精神对话。“我们通过采取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让红色历史走出展厅、走进生活,使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抗战精神更加具象、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章霞介绍,截至目前,“行走中的文物”宣讲活动已开展10场,直接覆盖受众超5000人次,红色文化在跨越时空的讲述中越传越远、深入人心。
(采访组成员:刘玉萍 任丽 朱文文 邰子君 高雯雯 周凤文 高慧 周丽 统稿:武葳;编辑:杨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