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昆明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实现从“避暑胜地”到“文化生活场”的转型。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聂耳音乐周、野生菌美食推荐榜单和云南玉昆足球队出征仪式,不断提升着这座城市的热度;咖啡、野生菌与音乐、体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昆明文旅新格局;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成为文旅打卡新地标……通过IP化运营和系统化培育,昆明正探寻让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底层逻辑,以此推动“去昆明”向“在昆明”转变,使红嘴鸥之外的咖啡、音乐、野生菌成为城市新名片。
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9天吸引280.59万人次到滇池东、西岸打卡
8月17日晚,滇池东岸的暮色被一杯深烘的咖啡轻轻调暖。沿岸绿道上,咖啡车的灯火一盏接一盏点亮,三三两两的游客坐在简易桌旁,杯中氤氲的香气与湿润的湖风交织萦绕。有人举杯拍照,有人低声闲聊,也有人只是静静地看着湖面,不愿离开。这是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以下简称“咖啡文化嘉年华”)的最后一晚。过去9天里,280.59万人次涌入滇池东、西两岸——一场原本属于小圈层爱好者的节庆活动,第一次成为整座城市的主角。
2025野生菌美食推荐榜单参评菜品 通讯员 王浩/图
更早的8月7日,“滇池边上·臻萃云南菜”餐厅内,另一场关于昆明特色的讨论同样热闹。2025昆明首届野生菌美食推荐榜单参评团在此集结,行业专家与从业者围绕“野生菌如何与云南文旅深度融合”各抒己见,为昆明的夏日再添一抹“山野鲜味”的记忆。
第八届聂耳音乐周现场
而在7月,第八届聂耳音乐周让这座城市沉浸在艺术氛围中。《聂耳的歌》云南首演场场爆满,庭院剧《聂耳》在马家大院连演多日座无虚席;以“跟着聂耳游昆明”为主题的文化线路,吸引市民与游客照着手绘地图打卡,在22℃的夏日清风中感悟聂耳精神。音乐会、快闪、非遗体验、大师班讲座、沪滇与澳门文化交流……这些曾经小众的项目,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
7月30日,昆明老街挤满了避暑游客 CFP/图
更大的背景是,昆明旅游正迎来高速增长的夏天。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昆明累计接待游客1.5987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093.29亿元。进入暑期后,旅游热度进一步攀升:7月,云南省内各机场单月旅客吞吐量突破720万人次,其中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以472万人次居首位;斗南花卉市场人流量162.96万人次,同比增长42%;翠湖公园游客日均接待量超3万人次。
这场旅游热潮并非孤立发生,而是被一系列文化活动持续点燃。聂耳音乐周、咖啡文化嘉年华、野生菌美食推荐榜单评选,以及云南玉昆足球队出征仪式的叠加效应,让昆明从“避暑胜地”变成“文化生活场”,城市气质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一杯咖啡的“城市实验”
与野生菌的“文旅想象”
滇池东岸3公里长的“咖啡会客厅”,云集了来自越南、印尼、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品牌;西岸则更像年轻人的游乐场,热气球派对、二次元巡游、咖啡主题夜跑……百余辆咖啡车沿绿道铺开,数量是去年的3倍。“东岸好享,西岸好玩” 的定位,让滇池东、西两岸各展所长。东岸135.59万人次、西岸145万人次的客流量,创下昆明文旅活动新纪录,周边餐饮、住宿、零售业态也随之升温。
这类“IP化”的探索,在野生菌领域同样适用。
目前,2025昆明首届野生菌美食推荐榜单评审活动正在火热进行。这场权威评选活动,不仅得到了昆明市商务局、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专业指导,还获得昆明市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的支持,评审团阵容堪称“业界顶配”:中国元老级注册烹饪大师、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副会长、昆明市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会长等权威人士坐镇,以专业眼光筛选出昆明野生菌美食的“标杆”。
这份榜单,不仅为昆明市民提供“暑期寻味指南”,更将成为外地游客“跟着榜单去吃菌”的重要参考,让云南野生菌美食从“味蕾体验”升级为“文旅打卡项目”,真正实现“以食促旅、以旅兴食”的融合效应。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木水花市场”)总经理成爱丽,围绕“野生菌如何与云南文旅深度融合”分享观点时表示,云南野生菌催生了夜经济的繁荣,木水花市场24小时都在交易,这里不仅有火锅、烧烤,还有融合野生菌味道的西餐、糕点。“加之近期爆火的见手青啤酒、干巴菌啤酒、松茸啤酒,以及即将上市的见手青可乐、牛奶、咖啡,都证明了野生菌系列产品能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成爱丽说:“经常有研学团队、美食博主、星级大厨前来采购,很多人会把木水花市场当成必打卡的景点。”她记得,有一名德国游客曾感慨:“在欧洲见过的菌子这里有,没见过的这里也有。”数据显示,2024年,木水花市场客流量达650万人次,其中游客107万人次。这里,早已不只是市场,更是一座“可食用野生菌实体博物馆”。
基于这份热度,成爱丽提出了“城市氛围营造”的想法:昆明可以打造以菌为主题的城市,在关上或木水花市场附近的路边、绿化带,设置菌子造型的造景、路灯以及文化墙。“目前,我们正与轨道公司商议,在地铁站内打造野生菌主题网红墙。”成爱丽表示,酒店、民宿也可以多放菌子造型的毛绒玩具、冰箱贴、刺绣等文创产品,加深游客对野生菌的喜爱。
从聂耳到足球
文化让城市有了“情绪密度”
2025年的夏天,昆明还迎来了体育文化的高光时刻——云南玉昆足球队冲击足协杯半决赛的出征仪式,让这座城市的节奏再次加速。
8月16日,云南玉昆足球队在王府井奥莱滇池小镇举行“荣征疆场 勇攀滇峰”出征仪式暨球星见面会,数百名球迷齐聚一堂。本赛季,玉昆队势如破竹,先后淘汰多支强劲队伍,首次挺进足协杯四强,对阵传统豪门北京国安,成为云南足球与全国顶级赛事接轨的里程碑。出征仪式现场,气势磅礴的云南民族鼓表演点燃全场,球员与球迷互动、签名并进行趣味挑战,连翠湖、滇池沿线的游客和市民也被感染,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场景。队长赵宇豪和全队庄严宣誓:“玉昆将士必将团结如一人,以钢铁般的意志、火焰般的激情,在赛场上战斗到最后一刻!”
足球IP与城市文化活动的融合,让旅游体验更加立体:听聂耳的音乐、享受咖啡的醇香、探寻野生菌的奥秘、参与足球互动……文化、体育、休闲的交织,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叙事。
这份 “立体”,正是昆明“情绪密度”的来源。
庭院剧《聂耳》上演时,不少观众买不到票,站在院墙外也要听完最后一曲;《聂耳的歌》赢得热烈掌声,手绘地图引导游客循着聂耳足迹游昆明;木水花市场里,国外博主拿着“红伞伞”造型玩具寻找“菌子同胞”的小插曲,成了游客与城市的温情互动。22℃的夏天里,游客在翠湖畔听音乐,在金碧路咖啡馆小憩,在木水花市场触摸野生菌,在街头体验非遗手作——昆明,不再只是好看、好玩,更多了好感与共情。
“现象级出圈”的背后
是产业链与城市气质全面升级
2025年暑期,昆明在国内旅游市场全面“出圈”,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偶然在于契机:今年暑期,国内旅游竞争激烈,许多城市拼价格、造景观,而昆明选择以文化为核心,用咖啡、音乐、野生菌、足球构建起多元吸引力。必然在于积累:从上世纪30年代金碧路“南来盛”的咖啡香,到如今2000多家咖啡馆遍布昆明;从滇池湖畔到历史街区,从商圈到小巷,咖啡早已成了人们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同样,昆明作为聂耳的故乡,音乐文化底蕴深厚:露天演奏、音乐节、国际交流等活动的举办,让音乐不只是节日的装饰,更是城市气质的一部分。而野生菌的积累更显厚重:从70%的全国商品量占比,到超千亿元的综合产值,再到木水花市场这样的产业地标,为昆明的文旅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样的积累,让昆明敢于系统化培育城市IP。除了咖啡文化嘉年华,还有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城市音乐会、大师班分享、非遗体验、文创空间改造,以及野生菌主题综合体的规划、网红墙的设计,这是一整套面向未来的文旅升级方案。
云南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京易优品(北京)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易的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份“积累”的对外辐射力。他在北京做了多年的云南食材供应,见证了从过桥米线到野生菌的热度攀升:“依托云南文旅宣传,野生菌被越来越多人关注。‘一荤一素一蘑菇’的健康理念,让北方市场还有很大空间。”他每年都会带孩子来云南,因为“这里的气候、景点、服务都让人不想走。我们打算在北京做研学项目,组织企业来云南进行野生菌溯源,打开认识云南的窗口。”
系列活动的溢出效应
让游客与文旅从业者受益
长沙游客赵靓刚下免费接驳车,就被滇池边咖啡文化嘉年华的热闹氛围感染:“这里多舒服啊!眼前是波光粼粼的滇池,身后是飘着咖啡香的摊位,耳边有音乐,还有22℃的晚风吹过来,一点都不热。”她轻轻摇晃着杯子,冰块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之前她总觉得,度假是赶景点、拍打卡照,在昆明才发现,原来度假可以是这样的——慢慢逛、慢慢品,连风中都带着令人松弛的芬芳。
相信,赵靓在木水花市场或许还能补上一堂关于野生菌知识的课程——看多样菌子、尝菌子啤酒,带走一份菌子文创产品,让云南记忆更完整。
活动溢出效应,也让市民直接受益:咖啡文化嘉年华带火了周边餐饮民宿,木水花市场的夜经济让小摊贩多了收入,足球队出征仪式带动了商圈人流。
滇池边一家民宿的老板说:“今年夏天客人特别多,除了咖啡文化嘉年华,也有不少人是冲着体验‘菌子之旅’来的,我特意在房间里放了菌子冰箱贴,客人都很喜欢。”
红嘴鸥已是昆明冬日的符号,如今,咖啡、音乐、足球、野生菌有望成为昆明四季皆宜的气质表达。未来,咖啡文化嘉年华将筹划“四季咖啡”主题活动,让咖啡渗入社区;聂耳音乐周也在探索年轻化、街头化表达;野生菌IP的打造也将提上日程,从综合体到文创,从研学到夜经济,构建全链条体验。
从现象到常态,考验的不只是创意,更是治理能力与产业生态:场地规划、交通配套、商业布局、品牌引导、人才培养等细节,都关系着“热度能否持续”。
云南旅游业内观察人士赵先生指出:“昆明正在探寻让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底层逻辑,通过文化活动拉动旅游,通过IP运作塑造城市气质,提升在全国乃至国际的知名度,通过常态化运营,让文化活动成为市民的日常体验。”
“去昆明”
正在变成“在昆明”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昆明避暑避寒、赏花食菌、品茗饮咖,“去昆明”正在变成“在昆明”。
昆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会长朱伯威表示,昆明不仅是云南的旅游集散中心,更是游客来滇的第一站。
朱伯威表示,云南80%—85%的热门目的地游客,均是经昆明接待后分流,全省旅游经济的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早在今年初,昆明市委、市政府就围绕全年旅游布局,划分六大旅游资源片区(六条黄金旅游线路),每月都有针对性的宣传与产品投放。市文旅部门和旅行社,更是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推广暑期线路,确保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他认为,今年暑期,咖啡文化嘉年华、聂耳音乐周等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也放大了昆明旅游的城市名片效应,并非昙花一现,“这些活动从今年初就持续铺排,比如海鸥季、赏花节,形成了系统性的文旅宣传,让昆明在全国旅游市场全面‘出圈’、独树一帜。”
朱伯威特别提到一个趋势:当下旅居旅游正在快速崛起。今年暑期,滇池周边民宿一房难求,不少游客停留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昆明部分旅行社2年前已开始布局旅居产品,通过每周更换居住地、搭配一日游,避免游客产生审美疲劳。我们甚至尝试结合云南生物多样性和中草药资源,推出康养型旅居产品,比如针对睡眠不好、尿酸高的游客,设计作息管理、餐饮管理和中草药调理,让他们在度假中改善健康。”他表示,下一步,昆明要让更多原本只是路过的游客留下来,通过文化活动、城市营销、产品创新,把中转客流转化为真正的旅游客流。而野生菌的康养属性、咖啡的休闲属性、音乐的精神属性,都将成为“留住游客”的重要抓手。
滇池畔的咖啡香,翠湖边的音乐声,木水花市场里的菌子鲜,不仅是一个夏天的记忆,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信号。超200万人次参与的视觉、味觉、听觉狂欢,也是一场关于城市魅力再造的实验。滇池东、西两岸因咖啡“合体共振”,当聂耳精神化作游客脚步中的旋律,当野生菌成为连接山野与城市的纽带,这座城市正在完成从“避暑胜地”到“文化生活场”的蜕变。
如同红嘴鸥之于冬天,当咖啡、音乐、野生菌深度嵌入街巷、文创产品、市民日常,昆明才真正完成从节庆品牌到城市气质的升级。文化的加持,让昆明旅游进入新高度、新层次、新境界,“去昆明”正在变成“在昆明”。而这个夏天,仅仅只是开始。
来源:都市时报
文字:记者 王海涛
图片:记者 杨林波 杨赋 李浩 孟祝斌、活动主办方供图、资料图
编辑:杨莉
审核:钟玲
终审:付晓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