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书信、磨损的军帽、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8月24日,在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的抗大总校校部旧址,工作人员正加紧布置展陈,进一步还原石屋革命岁月场景,为第九届省旅发大会做最后的准备。
图为游客在抗大上干营旧址——信都区浆水镇坡子峪村观看演出。赵乾奇摄
“1940年11月,抗大总校在浆水一带坚持敌后办学两年零三个月,周围40多个村子都留下了学员们的身影。这些老物件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馆长杨树说。
近年来,信都区对前南峪、浆水、寨上等9个村的抗大旧址进行修缮和布展,在墙体上绘制抗大办学故事图画、张贴历史照片,让游客在沉浸体验中学习,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借着抗大旧址的热度,前南峪、寨上、安庄等村也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承接红色研学。前不久,柏乡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师生来到寨上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参观革命先辈曾经居住的房屋,体验抬水、背柴等劳动实践。
“通过红色研学活动,同学们亲身体会了革命先辈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挑战、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有助于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柏乡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梁利营说。
图为游客在抗大总校校部旧址——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参观。赵乾奇摄
今年以来,依托抗大陈列馆和抗大旧址等红色资源,当地开展“太行山上思政课”系列红色研学活动,已接待研学人员和游客超过40万人次。
守着红色根脉,当地人在抗大精神的浸润中种出了“绿色希望”。初秋时节,前南峪村后的山腰上,层层叠叠的山林覆盖了整个山坡,软枣猕猴桃园、板栗园里硕果累累。
“这满山的绿,是咱一代代干出来的。”该村党委书记郭天林指着山林介绍,自1963年一场大雨冲毁了村庄,前南峪人开始接力治山,把光秃秃的山坡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还在山坡上种下板栗、软枣猕猴桃等,走上了致富增收之路。
如今,在前南峪,“红”与“绿”越融越紧。依托抗大陈列馆、抗大旧址等红色资源,结合生态观光园、精品果园等绿色产业,村里开发了“红色研学+绿色采摘”旅游线路,游客来这里既能参观抗大旧址、追寻红色记忆,又能体验采摘乐趣、呼吸山林空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