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向往内蒙草原的辽阔苍茫,却苦于路途遥远。别再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列入遥不可及的旅行清单,在贵州松桃,就藏着一片能满足你对“芳草萋萋”所有想象的秘境,无需跨越千里,到“黔东草海”也能沉浸式拥抱草原的浪漫。
黔东草海作为贵州东部的重要自然景观,其核心优势不仅在于生态价值,更依托武陵山区腹地的地理位置,形成辐射黔湘两省、衔接航空与公路的便捷交通网络,为区域联动发展旅游提供了可能。
黔东草海距松桃县城20多公里,距铜仁市区70多公里,距离湖南花垣县30多公里,距湖南凤凰县80公里。70分钟车程内有三个机场,分别是铜仁凤凰机场、湖南边城机场和芷江机场,黔东草海的交通便利性,大大提升旅游发展的可达性。
不用去内蒙,贵州黔东也有自己的“芳草萋萋”
说到贵州,大多数人会想起喀斯特地貌、河流瀑布,却鲜少有人知道,在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与湖南湘西接壤的群山之中,藏着这样一片“意外之美”。这里海拔800至1300米,曾经是裸露的荒山草坡,如今蜕变成万亩高标准人工草场。
站在草海边缘极目远眺,翠绿的草甸像被大自然精心铺开的绿毯,顺着喀斯特地貌的起伏缓缓延展,微风拂过,草浪翻滚,牛羊在其间悠闲吃草,恍惚间还以为闯入了内蒙古高原。
黔东草海的魅力,远不止“复刻草原”那么简单。这里把苗族风情与草原风光揉成独特的风景:白天踩着柔软的草地看牛羊成群,随手拍都是“治愈系大片”;傍晚坐在帐篷前,看夕阳把草海染成温柔的橘红色,晚风里还能听见远处传来的婉转苗歌;等到夜幕降临,和当地苗族同胞围着篝火,跳一场苗舞,品一口香醇的苗酒,所有的疲惫都消散在热闹与温情中。
将苗族千年风情与草原自然风光巧妙融合,酿成独一无二的旅行体验,也让无数游客在此留下深刻的记忆。
来自重庆的游客李霞,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去年初秋,她偶然在社交平台刷到黔东草海的日落照片,便立刻约上好友驱车前来。
“原本只是想拍组草原写真,没想到来了就不想走。”李霞笑着说,她至今记得第一天傍晚的场景:夕阳把草海染成金红色,她蹲在草地上调整相机参数,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银饰碰撞声,转头就看见几位穿着苗族盛装的姑娘走过……
在草海的露营区,来自长沙的游客张杰正和同伴搭建帐篷,他告诉记者,自己厌倦了城市的快节奏,这次是专门来“放空”的。
“早上被鸟鸣叫醒,拉开帐篷就是满眼的绿,踩着草地散步时,能看见牛羊慢悠悠从身边经过,一点都不怕人。晚上听着音乐,跟着苗族老乡教我们唱苗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跟着调子哼,心里特别放松。我已经推荐好几个同事过来了,这地方真的能治愈焦虑。”张杰说。
据了解,盘石镇党委、政府以“全民大舞台,想来就来”为主题,引进音乐团队打造黔东草海天际全民音乐舞台,每周五、六、日三天举办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吸引众多音乐和旅游爱好者参与。
同时,还请音乐专家创作了《黔东草海》主题歌曲。“风车转起来,风筝飞起来,马儿跑起来……”铜仁学院音乐教授崔德虎在蓝天白云下的草场上一边采风一边创作。
“自天际音乐会举办以来,游客每日都在增长,一天随随便便700多辆小车上山,邻近的湖南游客将近占一半。”盘石镇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石启志介绍。
同时,政府以打造特色夜经济为突破口,在黔东草海引入灯光秀、露营、夜市美食街等项目,极大丰富了游客的夜间娱乐选择,拉长了游客在景区游玩和消费的时间。
自今年5月黔东草海旅游景区试营业以来,游客在景区游玩时间从平均2个小时增加到5个小时,增值达150%。
追拍过无数日落,竟被黔东草海的晚霞惊艳失语
若你问黔东草海最不能错过的时刻是什么?答案一定是日落时分。
当夕阳缓缓沉入群山的轮廓线,万亩草海被染上层层叠叠的霞光,风里裹着青草香与苗歌的余韵,那画面足以让所有关于“浪漫”的想象落地。
不必等一场长途跋涉的草原之旅,在黔东草海,就能遇见“把天空染成调色盘”的极致晚霞。傍晚6点,原本翠绿的草甸开始被夕阳镀上金边,远处的牛羊群放慢脚步,影子被拉得长长,像散落在草海间的黑色剪影。
此时,找一处缓坡坐下,风拂过发梢,能清晰听见草叶摩擦的沙沙声,连同远处隐约的苗家炊烟,都成了日落的“背景音”。
随着太阳逐渐下沉,晚霞开始“施展魔法”——先是天边泛起淡淡的橘粉,接着橙色、绯红、浅紫层层晕开,像有人用巨大的画笔在天空肆意挥洒。
草海也跟着“换衣裳”,从翠绿变成金色,再到温柔的粉紫,每一片草叶都折射着霞光,走在其间,仿佛踩进了发光的梦境。偶尔有飞鸟掠过天际,翅膀沾着晚霞的色彩,瞬间给静止的草原画卷增添这么多灵动。
最妙的是日落之后的“余韵时刻”。霞光慢慢褪去浓烈的色彩,转为柔和的浅蓝与米白,草海恢复了宁静的翠绿,远处的苗寨亮起零星灯火,晚风里传来苗家人悠扬的歌声。这时若和同行人围坐,分享一瓶当地的苗酒,或是开心地聊着天,此刻连时间都变得格外温柔。
许多游客说,在黔东草海看一次日落,才懂“治愈”的真正含义——不是壮阔到震撼,而是细碎到入心的美好。
“我去过新疆、内蒙古的草原,但黔东草海的日落最让我心动。” 来自广州的游客王海告诉记者,去年他带着家人来到这里,爱人坐在草地上看着晚霞,突然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天”,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长途奔波都值了。
“这里的浪漫不是那种壮阔到让人敬畏的,而是细碎入心的美好,比如草叶上的露珠、傍晚的一阵风,这些小细节让人觉得特别舒服。”王海说。
科技赋能诗和远方,转动的风车正为浪漫“充电”
当人们沉醉于黔东草海“风吹草低见风车”的浪漫景致,或许很少有人留意,这些缓缓转动的白色“巨人”,不仅是治愈系风景的颜质画卷,更是科技赋能下的“绿色能源先锋”。
它们以风为媒,将自然之力转化为清洁电能,让“为浪漫充电”从诗意比喻变成可触摸的科技现实。
当风拂过黔东草海,成片白色风车缓缓转动,与翠绿草甸、湛蓝天空构成醉美画卷——这个被游客称作“贵州浪漫地标”的景观,如今因科技赋能增添了硬核内涵。
记者从松桃县供电部门和文旅部门获悉,草海风电项目通过智能捕风、生态运维等技术创新,实现“景观价值”与“能源价值”双提升,让“风车为浪漫充电”的诗意表达,变为融合科技与自然的现实。
不同于传统能源项目,黔东草海风电项目在建设与运维中,始终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座风车底座仅占用约20平方米土地,采用“微创基坑”技术施工,避免大面积开挖破坏草甸植被;项目配套的输电线路全部采用地下电缆敷设,地表仅留存小型检修井,与草海景观融为一体。
随着风车的“科技属性”被更多人解密,黔东草海的文旅价值也随之提升,风车与星空构成的“独特景观”,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今年上半年,草海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00%,周边不少游客专程带小孩来看风车。”正在景区考察的盘石镇党委书记石晋勋介绍,下步将结合风电项目开发“绿色能源研学路线”,推动“生态观光+科技体验”融合发展,让风车不仅为电网“供电”,更能为乡村振兴“赋能”。
当最后一缕霞光揉碎在草叶尖,黔东草海便轻轻褪下橘红的纱衣,裹上一层朦胧的黛色。风渐渐放缓了脚步,白天里翻滚的草浪收了劲,只余下草叶相触的沙沙声,像大地在低声呢喃,仿佛为夜幕登场铺垫温柔的序曲。
黔东草海的夜,星星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风景,而是能与你悄悄对话的伙伴——它们落在你的睫毛上,映在你的眼眸里,陪你听风、听虫鸣、听草海的心跳。
这样的夜,没有城市霓虹的打扰,只有星空与草海的相拥,每一颗星子都在诉说微风的温柔,每一寸草地都珍藏这份与星光的约定。
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小草荒地也能变“生态宝藏”
说到黔东草海,很多人会被“家门口的草原”风光所吸引。万亩绿毯起伏,牛羊点缀其间,随手一拍都是治愈系画面。
但这片“芳草萋萋”的背后,更藏着一场跨越10余年的生态守护,每一棵小草的葱郁,都写满了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
回溯往昔,草海所在的松桃盘石镇,曾是典型的喀斯特荒山荒坡。裸露的岩石、稀疏的杂草,不仅让土地失去了生机,更因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当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随着扶贫种草养畜项目的落地,一场“生态修复战”正式打响。当地结合喀斯特地貌特性,筛选适宜生长的优质草种,通过科学种植让荒山“披绿”;同时建立生态管护机制,禁止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让草地有了休养生息的空间;配套建设水利设施,缓解干旱对草地的影响……
如今,草海早已不是单纯的“景观草地”,而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屏障”。
万亩草地像一张巨大的“绿色海绵”,牢牢覆住土壤,有效遏制喀斯特地貌的水土流失,让曾经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草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栖息地,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停留,野兔、野鸡等动物时常出没,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
“更重要的是,草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局部气候,让周边区域的空气更清新、气候更宜人,让草海成为黔东最重要的‘生态氧吧’。”盘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姜毛说。
这份生态守护,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双赢。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当地政府发展生态旅游,游客踩着草地赏景,却不会破坏植被;苗族同胞依托草原开展民俗体验活动,既传承了文化,又通过旅游增收。
这种“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模式,让黔东草海摆脱了“开发就破坏”的困境,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之路。
随着黔东草海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致富新机。
近几年,看到来草海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村民龙秀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草海开了一家小吃摊,卖些米豆腐、炸洋芋、风筝和矿泉水等。
“刚开始生意一般,一天只能赚几十块钱,后来我发现游客喜欢吃我们本地的特色小吃,就做凉粉、烤玉米、腊肉串,预计一年能赚个六七万元,比以前种庄稼强多了!”龙秀莲笑着说,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她的小吃摊就挤满了游客。
随着生意的火爆,龙秀莲小吃摊已扩大了规模,家里的丈夫和老人也上山来帮忙。“现在村里好多人都在草海这里开商店,大家一起赚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为了让村民更好地依托草海增收,盘石镇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免费为村民提供创业培训,教大家经营管理、服务礼仪、食品安全知识;整合资金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修建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
“为了方便游客游玩,我们统一规划餐饮、体验项目,同时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管理,规范物价,避免恶性竞争,保障游客权益。”盘石镇党委副书记龙长海说。
从试营业以来,短短3个月,村集体经济增收50.7万元,共接待游客车辆3万多台(未含摩托车游客),人数达20多万人。
如今,盘石镇围绕黔东草海发展了19家商户,包含露营、滑草、食杂货、旅拍、烧烤、梵净抹茶精酿等多样化经营内容,其中10多家商户日收入达1000元以上,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
“以前我们村年轻人都是出去打工,现在好多人又回来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何必舍近求远呢!”桃古坪村党支部书记龙政权说,草海不仅让荒山变绿了,还让村民的腰包变鼓了,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如今走进黔东草海的“芳草萋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美景,更是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草海用10余年的蜕变证明:哪怕是曾经的荒山,只要用心守护,就能变成滋养生命的绿洲;哪怕是不起眼的小草,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也能成为惠及百姓的“生态宝藏”。
未来,当再次走进黔东草海,会更加懂得这片草地的珍贵,它不仅治愈着人们的疲惫和焦虑,更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美好未来。在黔东松桃,这份守护值得永久铭记:生态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一寸绿色里的坚持与责任。(记者:文波、麻占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