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公里地面绿道获得全球设计领域金奖,500米的架空栈道创造了“林间穿行”体验,3公顷“森虫秘境”成为儿童友好示范样板,刚开放的“树篱学堂”为亲子家庭提供了消暑胜地……今天,上海宣布建成“千园之城”,第1000座公园落址徐汇区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 凭借高品质的设计和丰富的游园体验,这座公园已成为远近市民争相打卡的“新宠”。
玩乐设施妙趣横生
今天下午,虽然气温持续攀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内仍有不少游客。儿童乐园“森虫秘境”里,竹节虫秋千、千足虫座椅、蚕蛹滑梯、刺蛾茧桥等9处无动力游乐设施吸引了不少孩子。还有市民在架空栈道上散步,从高空俯瞰着公园内的紫色花海。
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主任任洁介绍,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总面积约36公顷,位于华泾镇龙吴路以西的“一江一带”交汇点:“公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儿童友好,将城市生境、全龄体验、儿童友好、自然学堂有机融合,以‘森林下面有什么’为主题营建了3公顷的‘儿童友好’示范样板,以本土昆虫为原型,设计出9处无动力儿童游乐设施,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认识自然,激发探索精神与想象力。”
此外,公园还致力于提升生物多样性,通过增加鸟嗜及蜜源植物,营造两栖、林鸟、访花昆虫的生境,沿“生态之径”布局昆虫、植物、鸟类科普站点,为孩子们打造科普研学、自然教育、亲子互动创新融合的知识森林。
记者获悉,儿童友好示范样板的建造听取了多方意见。建设前期,相关部门通过市民“金点子”、华泾镇儿童“议事厅”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梳理了公园改造的“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目前,公园已入选住建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
绿道体系斩获大奖
获得全球大奖的多维绿道体系,则为市民提供了慢行和跑步空间,为公园增添了活力。新民晚报记者获悉,全长约2.7公里的绿道“串绿成线、串珠成链”,建成后获得了全球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美国缪斯奖”公园公共类金奖。
来自“水石设计”的设计团队表示,为实现公园东西向大贯通,设计中打造了“漂浮的锦缎”这一理念:“在初期调研阶段,我们发现场地被河流、林带及市政道路阻断,因此多维绿道可以像城市的毛细血管那样,将绿地、商业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公共空间紧密连接,形成连续、贯通的慢行网络,提升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可达性。”
同时,架空栈桥与地面的高差构建出独特的空间体验,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效果。栈桥尽可能贴近乔木,边缘距乔木约2.5m,使树荫可以遮蔽栈桥,创造出林间穿行体验。考虑到不同群体出行需求,还进行了无障碍铺设。
通过多维绿道体系的连接,公园内的4片帐篷草坪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各类活动场所可达性更高,人们可以放下繁忙的工作,在户外散步、慢跑、骑车、运动。
最低干预生态优先
由于公园的前身是外环绿带,因此在建造过程中,绿化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的最低干预原则,构建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庇护所。“不是新建一个公园,而是让原有的生态系统焕发新的生机。”任洁表示。
在建设前期,绿化部门就联合上海植物园科研团队开展生态基底调查与评估。改造后,乔木树种从24种增加到70余种,灌木增加约40种。同时,园内实施保育分区,设置“生态保育岛”,推广应用蜜源性植物,促进自然生境恢复。在儿童游乐区、运动场等处,也结合保留的景观树种,打造林下游憩设施。
“通过一轴一带,公园串联打造了生态之径,增加鸟嗜、蜜源植物,营造‘华泾十二景’的主题观赏园。令人惊喜的是,在公园改造后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昆虫拉步甲。”任洁说。
据悉,公园开园以来,已举办“黄婆故里·织印生辉”非遗艺术展、“自然共生·艺术童行”夏季生活节等活动。下一步,公园将拓展“公园+”内涵外延,提供研学教育、便民餐饮、艺术鉴赏等功能,展现江南古韵图景和亲子运动活力,为市民游客提供集合休闲、运动、健身、漫步、观景、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的自然沉浸式生态空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