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街道前罗家营村,一座沉寂近半个世纪的老火车站——白塔火车站,在历经百天保护性修缮后,以“京绥铁路文化园”的新身份焕新开放。开园首日,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怀旧与新奇交织,历史与现代对话,这里正成为内蒙古又一文旅地标。
百年老站 再现风华
白塔火车站始建于1921年,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设计,是京绥铁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运营的第一条铁路)上的重要站点,也是目前京绥铁路沿线保存最完整的民国时期火车站。1977年因京包线改线而停用,但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从未被遗忘。
“这座车站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归绥地区与内地联系的重要门户。”京绥铁路文化园项目负责人、赛罕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乙宁站在修缮一新的站房前,向记者介绍,“我们依托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最大限度保留了历史风貌。”
沉浸体验 穿越时空
文化园内,青砖灰瓦、木质回廊、斑驳铁轨、复古信号房……每一处细节都还原着百年前的场景。不少游客身着旗袍、中山装,在站台、碉堡、候车室前拍照打卡,仿佛瞬间穿越回民国时期。
“站在这里,好像能听到火车的汽笛声,看到旅客匆匆的身影。”来自包头市的李女士带着孩子专程前来,她表示,“这样的文化园不仅好看,更有教育意义。”
四大展区 讲述铁路百年
京绥铁路历史展示馆展陈面积近700平方米,分为“京张西延”“革命烽火”“龙腾草原”“强国复兴”4大展区,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方式,系统梳理了京绥铁路的百年历程。其中,在“革命烽火”展区,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再现了铁路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强国复兴”展区则展示了新时代内蒙古高铁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开放新格局。
蒸汽机车与复兴号的“时空对话”
文化园南侧,建设型8006号蒸汽机车、P1型棚车、22B型行李车依次陈列。这些退役的老列车经修复后,成为工业遗产的生动展示。
“8006号机车是中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干线货运机车,象征着铁路人‘矢志不渝,为中国梦提速’的奋斗精神。”张乙宁指着不远处飞驰而过的“复兴号”高铁说,“蒸汽机车与高铁同框,正是中国铁路从自主建设到领先世界的最佳见证。”
天佑广场 致敬铁路先驱
文化园核心区域的天佑广场,立有一尊高2.4米的詹天佑铜像,与北京青龙桥站原像同模铸造。基座高度、宽度均暗含京绥铁路的历史数据,设计精巧、寓意深远。
“1921毫米基座高,代表京绥铁路通车之年;1435毫米下宽,象征中国标准轨距……”讲解员细致解说,游客驻足聆听,无不为之动容。
文旅融合 激活乡村发展
文化园不仅保留了历史建筑,还引入了主题邮局、换装旅拍等文旅业态,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创业。“寻味列车”小吃车、站前商街、文创市集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消费体验。
“原来这里都是废弃厂房和泥泞小路,现在变成了漂亮的文化公园,我们也开起了小店,日子更有奔头了。”前罗家营村村民王大爷笑着说。
京绥铁路文化园不仅是一座公园,更是一本打开的历史教科书、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它用铁轨连接过去与未来,用记忆传递薪火,用创新激活文化,成为“北疆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站在复兴大道上,看着38米长的黄铜地雕上镌刻的69个车站名称,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而远处,复兴号列车正呼啸而过,驶向新时代的远方。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杨彩霞 文/图)
丨编辑:张英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韩舒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