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是为了快乐。
当我从大同的九龙壁参观完之后,我穿过公路来到对面。不远处还有一处宏大的建筑,那里便是朱桂的代府。
从建筑的新旧程度上来看,这里应当是新建的一处景区。到了售票处,问了价钱。对于我这样的穷游客,票价不算太高,但我还是决定不进去参观了。一来时间快到晚上了,进去之后,参加的时间不会太多,二来我对新建的仿旧建筑没有太多的兴趣。
站在马路上朝东看了看,远远的能够看到马路边上有一处拱壁,高度仿佛要比九龙壁还要高。我知道那里是另一个我要去的寺院,我的计划是明天从云岗石窟回来以后再去参观的地方。
现在已经是傍晚了,路灯亮了起来,许多房子亮起了红色的灯笼。漂亮的红色的灯笼让整座城市一下子回到了几百年前,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当年的平城。
我想要阔绰一把。在充满现代霓虹灯和造型各异的仿古红灯交织出美轮美奂的景色的城市里,坐着出租车,一边欣赏街头美景,一边去寻找心仪的刀削面,我会感觉到非常的开心和快乐,这种状况或许在一生中并不会多次出现。人生是来寻找快乐的,那就从坐出租车开始吧。
很快便有一辆干净整洁的出租车停在我的身边。司机是一位30多岁的男士,说着一口普通话。我告诉司机要去的那家刀削面馆。司机敏捷的发动了汽车。
我向他打听我要去的那家馆子怎么样?司机说在大同无论进哪一家面馆,都不会错。司机的回答让我确认他一定是大同本地人。我又跟打听哪家馆子人多呢?他想了想,向我介绍了几家馆子,我用手机记了下来,准备夜里去看一看。
我是个夜游神,喜欢夜里去探访陌生城市里的每一处角落。
出租车穿过西侧一处城门,又向西开了三两分钟,路两边便是高楼林立,这里是大同的新城。汽车拐了个弯,将我放到了路边。
下了车,看着手机,没过一会,便在路边找到了那家店。门外放着两张桌子,一位50岁上下的大姐站在店门前,她是负责发号的。隔着门我朝店里看了看,只能用人满为患来形容她家的生意之好。
我喜欢热闹。从大姐手里领了号,大姐让我坐在桌子边等着。坐在路边,抽着烟,隔壁是一家饺子馆,人也不少,旁边还有一位卖水果的摊,各种水果摆满了三轮车,摊主是一位40岁左右的汉子,高声吆喝着。
我忽然想到千年前的平城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呢?不变的是人间烟火,是那位卖水果的男人的乡音。
等了有十分钟,大姐让我进了店。到了点餐窗口,我看了看墙上的菜谱。我点了一碗全家桶,是菜单上排在前边的。
既来之则安之,奔波数百里,怎么可能不对自己好一点呢。我又给自己点了一瓶本地的啤酒。
我点的全家桶太丰盛了,除了一碗正常的刀削面,还有一大块五花肉,一个油炸过的青椒,一个炸豆腐和一个鸡蛋。
看着旁边桌上一位女士点的一面碗,我开始怀疑自己有多大的饭量能消化掉这碗全家桶。
只能用美味来形容这碗全家桶,味道真的不错,价钱也公道,不愧是北方的碳水之都,名副其实。
吃完面,我并没有久坐,我还要去夜游古城。打了辆出租车,我好像忽然大方起来。没出几分钟,我又回到了华严寺北边不远处马路边。
向南走了一百米,就到了华严寺门前,眼前的景色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天上人间。
从华严寺门前向东,继续安步当车,走了不到两分钟,便见门前挤着许多的人。抬头看了看门头,上边写着的名字就是司机告诉我的那处饭店。
我挤了过去,想要排个号。但是当我进了店,看到到处都是人,我打消了念头。这里虽然环境雅致,可是人太多了。我不想太浪费时间。
又向前走了几步,见一旁有家卖凉皮的店,店名让我生出好奇。进了店里,点了份凉皮,味道不错,只是我不明白这凉皮跟小媳妇有什么关系呢?
吃完凉皮,我感觉到肚子有点吃撑了。那就多走点路吧。一直走到鼓楼,向南拐,路边又有很多人在排队,看了看门头,是另一家司机介绍的有名的店。可惜我的肚子已经吃不下去了。
顺着灯火如龙的大街,走到南城门,城楼上有许多彩灯。我没有上去看,并不是我不舍得买票,上城墙是不用买票的。是我感觉到有点累,明天我还要去云岗石窟参观,今晚就到这里吧。
转天早上我起的很早,从酒店出来,我跟大堂说了对房间的不满,希望她能够帮我解决一个大一点的房间,她爽快的答应下来,说等我从云岗回来,就会给我换一个房间,看来我的恭维还是有点用处。
从酒店一路向北,我观察着路两边,我要找一家早餐店解决我的早饭。也许是我起的太早,这时还不到七点呢,路两边的店很少有开门的。直到快走到华严寺门口,才看到一家刀削面馆,显然这是一家分号。我记起司机告诉我的那句话,在大同无论进哪家店都不会差。我果断的进去,点了一份面,店主正在熬汤,让我稍等片刻。
店里只有我一个食客。等了十分钟,一碗喷香的刀削面上了桌。一边吃面,我一边想,我这碗面可以称为“头碗”,就如同寺院里的头香一样的吉利吧。
到了昨晚下车的位置,我打了一辆出租车,直奔云岗石窟。
也许真的是那碗“头碗”面带给我的顺利,一路上没有遇到堵车,不到20分钟,我便到了云岗石窟的停车场。
来的太早了,进得正门,眼前便是昙曜的一处立姿雕像。我给这位大德行了礼。又等了一会,买了票我才进了景区。继续前行,过了一座小桥,便到了灵岩寺,三进院落,该有的全都有。我用二十分钟参观完,就顺着原路返回到小桥边。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走错了。没有一位游客返回来,我只得向一旁开景交车的司机询问如何去石窟那里?他说可以从灵岩寺后门穿过去。他说还可以坐景交过去。我问了一下距离,司机指着远处白色的石墙,说就是那里。
我见距离并不远,选择了徒步前往。走到灵岩寺后身,便见有许多的游人从后门出来,拐到了主路上。我随手拍了张灵岩寺的照片,算是对自己的嘲讽吧。
也许不可能事事顺遂吧。
我从断崖的东端看起。洞窟都编有号,十六至二十窟便是“昙曜五窟”,开凿于460年,也就是文成帝继位的那一年。三月份游人不多,我又来的早,便免了排大队的麻烦。几乎每个洞窟都不用排队,跟着游客进了前室,我立马感觉到了温度要比外边冷了很多,我穿上了酒店主播提示我带来的外套。
“昙曜五窟”都有前室,这与我在洛阳参观龙门石窟不同。龙门石窟的雕像大多全在室外,而云岗石窟的雕像都要有一个前室,再往里走,空间便有些狭窄,一座宏伟的雕像几乎占满了后室的整个空间。
我留意到在头顶一侧开了一个窗子,清晨的阳光正从那里照了进来,雕像的脸映在阳光之中,我仰着脸,盯着阳光映射下雕像充满智慧的脸,我不得不再次感叹古代工匠的巧妙。只是空间太逼仄了,游人虽然不多,但因为空间太小,我不能久停,只能随着人流缓慢的仰着头,一边走,一边欣赏着令人叹服的巨大的人形雕刻。
从九窟到十三窟是继昙曜之后数十年间开凿的“五华洞”,出资人不再是鲜卑的皇帝而是北魏的名族,这使得雕像少了些庄严多了些来自民间的色彩,更加的充满了艺术气息,而不是来自文成帝的威严。
第六窟里的彩绘更加的令人惊叹。当我进到第六窟,我被精美的彩绘给震惊到了。丰富而又繁杂的色彩充满了整个洞窟,不论是高大的主像还是两则数不清的神情各异,或笑或讽或痴或颠的无数小雕像,都被各种彩绘表现的活灵活现,据说四壁布满了超过三千尊大小不一的佛像。
这里与“昙曜五窟”有了明显的不同,后室里的空间要宽大了很多,可以围着中间的雕像走上一圈,昙曜五窟只能站在一侧仰着头观看,不能走到雕像的后面,看一看雕像宽大的后背。
二十窟是一座巨大室外的雕像,这让我立马再次想到了“盘踞”在伊水一侧的龙门石窟,那里也有一座几乎一模一样的雕像,名叫卢舍那,她的原形据说便是那位女皇帝。
我看到许多游客在不同的角度打开了手掌拍照,我感到了好奇,留心之下我发现原来游客是在与雕像朝外张开的手掌击掌。 游客的脸上我看到的全是笑,没有发现一位游客在面对巨大的需要仰视才能看到的雕像时的“恭顺”,这或许会让出资修建石窟的北魏文成帝感到失望吧,他所期望的“皇帝即释迦”在千年之后,并没有能够落实下去。
离开暮天席地的释迦之后,我继续向前走,上了一个缓坡,到达一处平台。这里有许多游客会走到围栏一头,那里有一个合适的角度,可以与雕像合拍出更好的照片。我没有去凑热闹,而是继续朝前参观。
余下的雕像多是来自民间,充满了各种趣味。走到尽头,我看到有一条小路似乎可以直接走到山顶,我试图迈过围栏,我想爬到山顶,登高远望。
我的年龄告诉我不要那么去做。如果再年轻十岁,那道围栏肯定不能挡住我的脚步。扶在围栏上,我向远处望去,不远处是起伏的群山,算不得高大,绿草如画,有风从山边吹来,我仿佛闻到了来自北魏的金戈铁马声声中的激荡与壮阔。
就在我欣赏着塞外原野风光之际,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一个陌生人的电话。
(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