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到达繁峙县沙河镇,早四时便直奔五台山,到达台怀镇天已大亮,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黛螺顶位于台怀镇之东,隔河相望,巍峨壮观,黛螺顶原名叫青峰,明朝时期又称大螺顶,乾隆十五年被改名为黛螺顶,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黛螺顶坐东向西,有殿堂房屋50余间,建筑结构华美雅致,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楼、旗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黛螺顶的寺宇建筑处处可见其精雕细琢的匠心,反应出当时的繁盛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设计的东方古典美学。
【大智路】黛螺顶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御制的大螺顶碑记。香客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又称“小朝台”。游客可以通过南门、北门和西门直达黛螺顶停车场,然后登上黛螺顶完成“小朝台”。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智慧第一,故又称“大智”文殊。大智路由此而得名。游客要登黛螺顶,必须先登大智路,大智路有青石铺成,共计1080个台阶。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
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沿着一节节台阶向上攀爬,虽然有些吃力,但为了一睹壮观景象,仍旧努力向上攀爬,途中有许多香客一路磕头,执着向上,足以可见非常的虔诚。40分钟后就来到了黛螺顶牌楼,上书“大螺顶”三个大字。
【小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又称“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之说。黛螺顶,不算朝台人”之说。相传乾隆皇帝曾几次去五台山进香拜菩萨,但每次都因风雨所阻而未能如愿。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乾隆皇帝将召见青云和尚问道:“听说你在中台顶演教寺住过二十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了台顶?”青云和尚将五座台顶变化莫测的天气状况向乾隆皇帝细细禀告一番,乾隆帝心有不甘,便对青云和尚说:“五年后朕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朕办好这件事。”
正当青云和尚束手无策的之际,寺内有个妙慧的小沙弥因偷吃了供品犯了戒律,青云和尚没有处罚他,让他在三天之内必须想出一个“不登台顶却又能够朝拜五方文殊的好办法。”第三天妙慧终于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模仿五个台顶“五方文殊”的塑像将其集中绘塑于黛螺顶正殿之内,攀山登上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就可以达到“既不登顶,还能朝拜五方文殊”的目的。
乾隆五十一年春(1786)三月,乾隆来此殿进香,十分欢喜地朝拜了五方文殊,而且欣然命笔,题写了一首七言律诗《登黛螺顶作》。:“山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曲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黎疑未识真宗。”走上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故也叫“朝台”。略不同的是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没去五座台顶朝拜,而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的,就称为“小朝台”。没有时间或体力不支的游客,可以朝拜“五方文殊”,也算完了朝台的心愿。
【众庙宇】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黛螺顶坐东面西,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
天王殿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该寺的山门,故也称山门殿。该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面宽3间,殿内正中供有弥勒佛,内塑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
旃檀殿是第二重大殿。殿基座为六角形,旃檩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殿顶为六角重檐攒尖顶。殿内的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故此殿也叫站坛殿,因原塑为旃檀木雕刻而成,名为旃檀殿。
五方文殊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为第三重大殿。殿中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走进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
大雄宝殿,面宽5间,19.2米,进深9.6米,单檐硬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
黛螺顶的寺宇建筑处处可见其精雕细琢的匠心,依山而建,因利势导,反应出当时的繁盛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设计的东方古典美学。庙宇中有众多古碑刻,数株刚劲虬直,粗壮异常,枝繁叶茂的松树矗立寺庙两旁,使大殿更加显得庄严。
黛螺顶的“黛”代表墨绿,“螺”指海螺,每当夏天山上树木葱茏,从下到上好象一个盘旋而上的墨绿的大海螺,而海螺又是佛教中的法器,这就意味着黛螺顶这座寺院是佛家所赐。
站在黛螺顶上,视野开阔,清风徐来,台怀镇一览无余,远处山间白云飘荡,山间绿意盎然,心情非常惬意。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右侧是坡度舒缓的小径,虽然左右回环,绕了点路,但毫不费劲,下得山来,过了小桥,一会儿就到了金界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