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街头的日本游客突然多了起来,可他们的行程透着股说不出的诡异。
不去故宫长城也不吃烤鸭炸酱面,而是一门心思扎进老药铺、潘家园,甚至还专门跑去看日本人开办的学校。
明明是旅游,却半点没有 “放松” 的样子,反倒像带着任务来的。
放着北京的好山好水好美食不享受,偏偏死磕这些地方,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仔细扒一扒他们的核心行程,越想越不对劲!
第一反常:采购中药和茶叶
在王府井的同仁堂总店,最近总能看到拎着大纸袋的日本游客。
他们不像普通游客那样随便逛逛,而是直奔中药柜台,拿着清单跟店员仔细核对,从常用的枸杞、黄芪,到调理用的阿胶、当归,甚至连炮制好的三七粉、川贝母都成箱买。
导游老张说:“有个日本客人一次买了近万元的中药,还特意让店员把用法用量写清楚,说要带回去给家里老人调理身体。”
那为啥日本游客对北京的中医药这么执着?
一方面是日本本土虽有汉方医药,但很多药材依赖进口,价格比北京贵不少;
另一方面,北京老字号药铺的炮制工艺和药材存储条件,在日本游客眼里是 “金字招牌”。
有位日本游客直言:“在东京买一小盒上等枸杞要三千日元(约 150 元人民币),这里同样品质的,半斤才两百多,性价比太高了。”
除了中药,茶叶也是他们采购的 “重头戏”。
导游老张发现,不少日本游客会专门去马连道茶叶城,一待就是大半天。“
他们不买那种包装特别花哨的礼品茶,反而喜欢找老字号茶店,买茉莉花茶、碧螺春这些绿茶。
有个客人说,日本气候潮,不适合大规模种茶树,本土茶叶又贵又少,北京的茶叶口感正,带回去自己喝或者送朋友都合适。”
如果说老药铺茶叶店是 “刚需采购”,那潘家园古玩市场就是这群日本游客的 “寻宝乐园”。
第二反常:去潘家园 “淘宝”
每天早上潘家园一开门,就能看到不少日本游客背着双肩包,拿着放大镜在摊位前蹲守。
从旧书、字画到陶瓷、玉器,甚至连老北京的鼻烟壶、景泰蓝小摆件都成了他们的目标。
跟其他游客 “货比三家、漫天砍价” 不同,日本游客买东西特别干脆。
摊位老板李姐说:“有个日本客人看中一对民国时期的瓷碗,我开价 800 元,他看了看底款,没还价直接扫码付款,还让我帮他包严实点,说要带回日本当装饰。”
他们来潘家园不是为了买多贵重的古玩,更多是 “捡便宜货”。
有位日本游客透露:“在日本的古玩店,一件普通的中国老物件可能要几万日元,潘家园里几百块就能淘到有意思的小玩意,就算不是‘真古董’,摆在家里也有特色。”
而且他们特别喜欢老北京的民俗纪念品,像兔爷、毛猴、剪纸这些,买回去既能当伴手礼,又能感受北京的文化味儿。
比采购更让人意外的是,不少日本游客还会专程去北京的日本人学校。
第三反常:专程考察日本学校
这些学校大多开设在望京、三里屯等日本人聚居区,主要招收在华日本人的子女,课程设置跟日本本土接轨,方便孩子未来回国升学。
导游老张带过一对日本夫妻,行程里特意加了 “考察日本人学校” 的安排。
他们说夫妻俩打算以后来北京定居,也想把孩子接过来上学,就来学校看看环境。
不光看教学楼、操场,还跟值班老师打听课程安排、入学要求,连学校周边的租房情况都问得清清楚楚,跟给孩子选学区房似的认真。
这位日本妈妈说:“虽然学校有官网介绍,但还是自己来看看更踏实,能感受到学校的氛围,也能让孩子提前适应一下,免得开学后不适应。”
日本游客消费效率拉满
跟普通游客 “走走停停、慢慢悠悠” 的节奏不同,这群日本游客的消费效率高得惊人。
在老药铺选药材,提前列好清单,对品质、数量心里有数,选好直接结账;在潘家园看中商品,只要价格符合预期,几乎不还价;
就连考察学校,也是提前联系好,按时间节点推进,很少耽误时间。
有摊位老板调侃:“日本客人买东西像‘赶火车’,看好了就掏钱,不像有些游客磨半天还不一定买。有几个熟客每次来都按固定路线走。
他们先去同仁堂买中药,再去潘家园淘古玩,最后去茶叶城扫货,一天能跑三个地方,比我们还熟悉路线。”
而且部分经常来的日本游客,还跟商贩练出了 “默契”——
商贩会简单说几句日语,比如 “这个好”“便宜给你”,游客也能听懂基本的价格数字,不用翻译就能快速成交。
有位卖茶叶的老板说:“有个日本客人每月都来,每次买两斤茉莉花茶,来了直接说‘茉莉花茶,两斤’,我装好他付款就走,前后不超过五分钟。”
说到底,这群日本游客的 “反常行程”,其实都是 “按需行动”。
他们不像传统游客那样追求 “打卡式体验”,而是更注重 “解决实际需求”。
也从侧面反映出北京作为国际城市,在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对日本游客的吸引力。
大家最近在街头遇到过这样的日本游客吗?他们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举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