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32公里边境线,承载着党政军警民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
25.3万平方公里热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红色文化。
在华夏雄鸡版图的冠顶,呼伦贝尔幅员辽阔、山川锦绣、历史悠久,各族人民心系家国、戍守疆土、和合共生。
秋日呼伦贝尔。
唐朝,设置室韦都督府,将呼伦贝尔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统一管辖;
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三千兵丁,驻牧呼伦贝尔;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千上万复转军人、知识分子从祖国各地奔赴呼伦贝尔,支援边疆建设;
新时代,呼伦贝尔各族人民胸怀“国之大者”,凝心聚力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在浩荡的岁月长河中,一代代炎黄子孙以深沉的家国情怀,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卫国戍边史诗,赓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守边戍边 保家卫国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首席专家、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孟松林援引《魏书·序纪》,印证呼伦贝尔地区的戍边历史由来已久、戍边文化源远流长。
拓跋鲜卑一路南迁,融入中原。南北朝的动荡平息,隋唐盛世开启新的篇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曾在诗中如此描绘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繁华肇始,四方安定。唐朝实行“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策,在呼伦贝尔地区设置“室韦都督府”等羁縻府,管理当地各族,巩固边防。从此,呼伦贝尔地区成为唐朝版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
1689年,中俄缔结第一个双边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划定了两国东段边界,明确了黑龙江流域等地区为中国的领土,也为双方赢得了长时期的和平与安宁。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加强对东北边境地区的管辖,逐步建立起巡边制度,亦称察边。各路官兵巡逻完毕,垒立石堆(称“鄂博”或“封堆”)作为标记,并将情况上报总管、将军,年终时,将军再上报朝廷,充分彰显了清政府对边境地区的强大统治力。
“夏初动身,秋暮返还。心念国君,不顾身家。”1851年,佐领敖拉·昌兴创作的《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巡察记》,以达斡尔传统说唱艺术“乌钦”(也称“乌春”)的形式,记录沿途见闻,赞美大好河山,为艰苦、寂寞、乏味的巡边生活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备边足戎,国家之重事。1727年,清政府开始在边境修筑大量军事设施卡伦,即边防哨所。《大清会典》载:“于要隘处设官兵瞭望曰卡伦”。
察罕敖拉、苏克特依、阿巴该图……从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的边防卡伦分布图上可见,密集的卡伦联结成一道严密的防线,成为防御外敌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疆土安全的坚强堡垒。
1732年,清政府从布特哈地区调索伦(鄂温克)、打虎儿(达斡尔)、巴尔虎、鄂伦春三千兵丁组成索伦部,到呼伦贝尔草原筑城放牧,“可携带家属迁往”。清政府在扎格丹(现在的海拉尔区)设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境内的索伦左右翼八旗和厄鲁特镶黄旗属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
时光飞逝,卡伦消隐于历史的尘烟,而与之相关的一些称谓则沿袭至今。驱车行驶在碧草如茵、风景如画的G331国道呼伦贝尔段,但见山峦起伏、河湖交错、山花遍野、牛羊成群。这条网友口中的“中国最美边境公路”,亦称卡线。沿途“五卡”“七卡”“八卡”“九卡”这些古老的村庄,曾在数百年前见证一幕幕戍边往事。
呼伦贝尔古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海拉尔区正阳街的呼伦贝尔古城迎来了又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副都统衙门庄严、北门城楼巍峨、八大商号林立,如织的游人在传统建筑和民族风情中,体味古韵新声、人间烟火。流光溢彩中变幻了时空。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再现了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的昔日盛景。曾经,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
因守边而建,因固边而兴。“呼伦贝尔古城已经成为展示呼伦贝尔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红旅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经理申玉芳介绍。
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呼伦贝尔草原以其博大的胸怀滋养万物、哺育万民,草原、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相依相伴相生,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多元文化共存共通共荣,织就了一道固若金汤的安全防线,也筑起了一道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长城。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俯仰之间,邂逅了一座城池的涅槃重生,领略了一方热土的文脉绵延。
红色印记 丰碑永铸
登临满洲里国门观景台远眺,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区的车站、建筑、街道、行人尽收眼底。
这里,有一条“红色之路”,与中共百年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它就是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
这条“红色之路”,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周恩来等党的早期领导人走过,维经斯基、马林、越飞、李德等共产国际代表走过。
穿越白色恐怖,冒着生命危险,地下交通员想尽一切办法秘密护送革命同志出入国境,传递信件、情报和资金,用鲜血和智慧开辟了一条红色之路。
满洲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黄立民介绍,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前夕,满洲里地下交通员分批护送71位代表成功出境,踏上赴会征程,又在会议结束后,协助56位代表安全入境回国。
中共六大展览馆。
有人正襟危坐,有人低头沉思,有人凝神聆听……走进中共六大展览馆,一尊尊塑像,将时间拉回到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英勇赴会的历史瞬间。
百年沧桑,几多风雨,换了人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日军在此修筑的海拉尔要塞,是“东方马其诺防线”遗址中,地上地下工事最为复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环形防御阵地。深入地下18米的巷道,阴森可怖的气息扑面而来,日军的工事、军备、医疗室等遗迹依然清晰可辨。
“纪念园是以战争元素为主题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2011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讲解员卢媛媛说。
历史不会忘记。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侵略者投降,从巍巍长白山到绵绵兴安岭,东北抗日联军辗转于白山黑水,进行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
“抗联精神昭日月,英雄伟绩育后人。”盛夏时节,风和日丽,阿荣旗抗联英雄园门口两行金色的大字熠熠生辉。园中草木葳蕤、环境清幽,时间仿佛凝固。
阿荣旗是东北抗日联军三进呼伦贝尔的主战场,条件艰苦、战火频仍、死伤者众。三位高级指挥员冯治纲、高禹民、郭铁坚壮烈牺牲,200多名抗联将士长眠于此,很多人连姓名都不曾留下。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抗联将士风餐露宿、穿林踏雪、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熔铸了一座座精神丰碑。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应该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牡丹江师范学院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洪光参观完抗联英雄园意犹未尽,表示还会再来阿荣旗,与抗联英雄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让东北抗联精神传得更远。
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族乡郭家窑抗联联络站遗址。
今年清明节,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族乡郭家窑村村民郭秀章的女儿郭淑珍来到郭家窑抗联联络站遗址,追忆郭氏家族、烧炭工人及村民全力救助伤员、积极组织抗日、打造抗联稳固后方的峥嵘岁月。
“这是一次深刻的党性锤炼和精神洗礼,我们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耄耋老人郭淑珍的深情讲述,令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馆长周连娟感慨万千。
呼伦贝尔的遗址遗迹、纪念园、展览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更是镌刻民族记忆的时光长廊。触摸历史的温度,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于岁月沉淀里赓续精神血脉,让保家卫国的信念薪火相传。
北疆屏障 赤忱守望
额尔古纳河滔滔奔流,不舍昼夜。
额尔古纳河右岸,阿尔斯楞纪念碑巍然矗立。
“要说飞快的骏马哟,数我们草原的马群。要说勇敢的小伙子,数那放马的阿尔斯楞……”
43年前,一个电闪雷鸣的夏日,内蒙古军区边防某部战士阿尔斯楞,为救受惊落水的军马坠河牺牲,绚烂的人生戛然止于二十岁。
日月照边关,铁血铸忠诚。一代又一代人民子弟兵和移民管理警察扎根边陲,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淬炼,成为戍守边关的中流砥柱。
春草萋萋、夏木阴阴、秋叶纷纷、冬雪皑皑,75号界碑在原野之上见证四时更替。
75号界碑。
界碑,是戍边人用热血浇筑的精神图腾。
“为了实现彩色的梦想,我走了,远远地离开了你,到北方绿色的军营里,执着地寻觅人生的真谛。”一个天蓝色塑料封皮笔记本,珍藏着一名有志青年的卫国戍边梦,他就是原新巴尔虎左旗第二边防大队呼和哈达边防派出所退休的老所长孟和巴图。
光阴弹指过,未改是初心。派出所过去的厨房、宿舍、办公室,现已改作“红色初心·扎根奉献”精神传承基地,成为干警的“充电站”,也是呼伦贝尔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我们要守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守住卫国戍边的初心。”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杨志超话语铿锵。
无垠的旷野上,两个纵马飞奔的身影踏雪而来,这便是火出圈的父女组合——础鲁和朵朵。础鲁是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的一名护边员,踏着父辈巡边的脚印,40余公里的边境线是他的责任区。“每一条河、每一棵树,都在我心里。”他说。
每日两次巡边,一共累倒6匹马,骑坏4辆摩托车。十几年来,础鲁所在的边境管段,从未发生人畜越境事件。
戍守边疆,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而今,在呼伦贝尔,有1190名护边员和680余个“红色堡垒户”为祖国站岗。“设立‘红色堡垒户’、打造千里边境党建长廊等,进一步筑牢了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让戍边文化深深根植于各族人民的心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绽放出绚丽光彩。”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孙杰评价道。
1954年8月,十万复转军人脱下军装,义无反顾奔赴呼伦贝尔,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微风吹过,稻菽轻舞,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历经70个春秋的深耕细作,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国有农场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出了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边疆日日新,风景处处好。走进边陲小镇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街边的幢幢“木刻楞”分外吸睛。“旅游旺季,苏木每天要涌进三四万人。”蒙兀室韦苏木党委书记达富拉说,文旅融合发展带动80%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军警守边固边、移民屯垦戍边、产业富民兴边,传承从不缺位。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呼伦贝尔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白劲松认为,“守、保、捍、建”最能体现戍边文化的深刻内涵。漫漫戍边史,不断凝聚保家卫国的磅礴力量。守千家灯火,护万里山河。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刘博宇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