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王理略 通讯员 鄂文旅 戴敏
当各地持续被高温笼罩时,湖北恩施建始县长岭岗社区的游客正穿着薄外套在落叶松林里漫步。这里海拔1600米,盛夏日均温22摄氏度,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游客的“天然空调房”。2025年暑期,建始县凭借得天独厚的清凉资源,通过“生态+康养+文化”的深度融合,让避暑经济焕发新活力。
“站在玻璃桥上看峡谷云海,手机拍照根本停不下来!”武汉游客刘女士在地心谷景区的玻璃悬索桥上,对着200米下的喀斯特嶂谷连连拍照。作为国家4A级景区,地心谷的石臼奇观、356米悬崖上的崖舍酒店,成了暑期网红打卡地。崖舍酒店的星空房里,游客可躺看银河,清晨被山雾唤醒,“比空调房舒服百倍”成了高频评价。
从地心谷乘车1.5小时,便到了野三峡旅游区。乘船穿行清江,两岸峰林如雄狮、似仙女,千瀑峡的水雾扑面而来,武汉游客张先生一家在甲板上感叹:“这里的风都是凉的,比市区低15度。”
“每天晨练八段锦,傍晚学摆手舞,这趟避暑像度假又像疗养。”在花坪镇小西湖广场,暑期旅居于此的武汉游客肖女士舒展身体。作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花坪镇暑期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除了环湖步道、飞拉达攀岩,还联合武汉太极协会开展公益教学,让“运动康养”成了新标签。
建始高坪镇青花社区的民宿老板黄瑶今年新布置的“硒元素主题庭院”吸引了大批客人。“去年暑期客房供不应求,今年特地增加了富硒草药泡脚、硒膳烹饪体验,能满足更多客人的需求。”作为花硒谷核心区,这里的127家民宿已从“农家乐”升级为“康养旅居驿站”,中医理疗室、土家歌舞晚会成了标配。
除了康养,建始的文化也沁润游客心田。“货郎我把鼓摇喂,四姐我把手招诶……”在长岭岗社区的“周周演”晚会上,土家民歌《黄四姐》的旋律响彻夜空。游客和村民围着篝火跳摆手舞,让前来避暑的游客夜晚也是激情满满。江西游客曾女士避暑之余更学织西兰卡普,“这趟旅行,不仅躲了暑热,还把非遗体验带回了家。”
建始官店镇的“红绿交融”更具特色。聚贤山庄的老板蔡斌带着游客重走红军路,再回到民宿吃“土家三天不重样”的农家菜;新开业的山语·云涧民宿里,北京返乡创业者王杰打造的360度观云露台,让游客在云海日出中品硒茶、尝烧烤,“把清凉和乡愁都装进了体验里”。
长岭岗社区村民任泽菊的民宿刚开业就满房。今年暑期,该社区民宿数量从174家增至191家,床位数增加500余个,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6.7%。另外,民宿带动了周边蔬菜种植、土家织锦销售,公路旁农家乐里的富硒土豆、高山腊肉成了必点菜品。
近年来,建始县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生态文旅康养目的地,在避暑游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建始县文旅局局长陈海滨介绍,通过推动高等级景区创建与康养小镇提质,不断强化避暑游核心吸引力。创新“避暑+”产品组合并推出精品线路,打造多元化避暑业态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升级配套设施与优化住宿体验,有效提升避暑游承载能力。通过构建标准化体系并规范市场秩序,增强避暑游竞争力与游客信任度。通过挖掘文化IP赋能并开展多元宣传与赛事活动,扩大避暑游品牌影响。
随着暑期渐近尾声,建始县的避暑热潮却余韵悠长。在这里,“凉资源”已成功转化为“热产业”,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更丰富了人们的夏日生活体验。游客们带走了建始的清凉记忆,留下了对这片土地的赞誉。
来源:湖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