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组织第二场外出参观采访活动。近30名中外记者赴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镇石峡村、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地参观采访,体验扎染、陶艺等非遗项目,系统了解长城遗产保护、长城文化创新活化等情况,感受“文商旅体”业态融合发展和生态涵养的具体实践。参加活动的有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家境内外媒体。

上午10时许,中外记者登上雄伟的八达岭长城景区,助力外骨骼设备成为记者们体验的首个“惊喜亮点”。这款融合AI技术与人体工程学的装备,能实时适配攀登节奏,大幅减轻体力消耗。“长城是我们儿时课本里的‘巨龙’,也是海外友人心中的必打卡地。”Channel33新西兰中文电视台记者宋雨璇在直播体验时感慨,“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满头汗’,但今天靠这套辅助设备,我轻松登上长城,终于能慢下来欣赏壮阔景致!许多年长游客曾因‘体力门槛’只能匆匆一瞥,如今有了科技助力,游览体验更具包容性。中国的人工智能、低空技术产业已走在世界前列,景区用科技赋能文物景观,既守住了长城的历史厚重,又焕新了游览体验。”


告别长城,记者团一行来到八达岭镇石峡村,沉浸式感受乡村与文化共生的蓬勃活力。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里既有青砖灰瓦的传统民居韵味,又有融入长城元素的特色民宿风情。在村内小广场,八达岭镇工作人员给记者们讲述村民守护长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动人故事,分享民宿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发展历程。走进“石光长城”民宿,木质结构搭配长城主题装饰尽显雅致,咖啡馆里飘着咖啡的醇厚香气,阅读空间陈列的长城历史书籍引人驻足。“‘不破坏乡土肌理’的发展思路最打动我。”北欧时报社长何儒参观后坦言,“这里像极了北欧郊区,特别适合周末携家人休闲度假,风清气爽、空气清新。我虽多次到访长城,却是首次走进山下村落——游客在北京领略故宫宏伟后,来到长城脚下,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触摸秦代以来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午后,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内,一场“梦华·长城”演出点燃了记者们的热情。演出以戚继光守长城为叙事脉络,将舞台艺术与全息光影巧妙融合,生动再现长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内核。“没有复杂的文字解说,却能通过灯光、舞蹈读懂长城背后的家国情怀,这种艺术表达太震撼了!”菲律宾商报记者蔡友铭观演后直言,他计划将演出片段分享给海外读者,让更多人感受长城文化的当代演绎。演出结束后,八达岭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们介绍了长城文化活化的丰硕成果,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则详细解读了“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探访尾声,记者们乘坐电瓶车游览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实地了解世园会后的资源利用情况,并在隆庆街亲手体验扎染、陶艺、制香等非遗项目,感受传统文化的指尖温度。一天的采访虽已落幕,不少记者仍在热烈交流见闻。“从长城的科技赋能,到乡村的文化增收,再到度假区的多元体验,延庆把‘生态’‘文化’‘民生’三个关键词串联得紧密而生动。”中外记者纷纷表示,将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把延庆的发展故事、文化魅力传递至海外,让更多人走进这片兼具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土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