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际圣光
生命之柱
一
光华同学在群里喊着去挪威,我立马响应。揣上两杆“枪”——华为Mate70 Pro和iPhone(因为是备用,我甚至没有记下具体的型号)——就出发了。早听人说维京乡是“摄影师的取景框”,心想绝不能错过这机会。毕竟时光哗啦啦流走,能捞回点影像碎片也是好的。
签证倒是折腾人。一场风暴过后,光棍一条,没单位证明,也没收入证明,办事员、签证官看我的眼神像看流浪汉。婚姻公证、海牙认证,陕西北京来回跑,最后时刻才捏着那张纸喘过气来。这世道,没个组织连看峡湾的资格都要打问号。
好在光华这群人是例外。毕业近二十年,年年相约旅行,竟真坚持下来了。人过中年,朋友圈缩水得像干柠檬,反倒这群天南地北凑起来的同学,成了少数肯互相浪费时间的旅伴。
向晚
维京山居图
二
卑尔根用一场晴空迎接我们——据说这“雨都”一年二百七十天落雨,偏我们到的这天,太阳明晃晃的像假道具。
“维京”(Viking)一词原指“海湾中人”,这些北欧先祖乘着木船四处远征,如今他们的后人却安居在这片被冰川雕琢的土地上。布吕根码头的彩色木屋在阳光里格外温润,这些14世纪商人囤货的老房子,木头上还留着船钉的锈痕。我蹲下拍石板路上的凹坑,有同学说:“可能是维京人靴子磨出来的。”历史这东西,踩实了才显形。
黄昏时我又溜回码头。云雾遮挡的夕阳把桅杆拉出长影,海水镀了金,华为手机锁定对焦,下拉小太阳,加上“流光快门”,吃尽海港落日余晖。照片发群里,学东夫人汇汇秒回:“盗图可以不?”学东抢戏:“付版权!”我笑着回复:“欢迎转发分享,没有版权。”影像天生该流浪。
第二天冒雨吃渔市晚餐。玻璃房里挤满人,三文鱼肥糯,雨水在窗上划斜线,远处港湾雾蒙蒙的,像洇了水的油画。同学举啤酒用现学的挪威语喊“Skål!”。玻璃杯的叮当声和雨声混成一片。
清晨六点,和树乾摸黑爬弗洛伊恩山。没走多远就迷了路,这位多伦多来的科技达人掏手机问ChatGPT。半路遇晨跑的金发少女,笑着指路,嗓音清得像峡湾的水。又遇当地男士,同样给予热情指点。先前的印象当中,总把挪威人和海盗联系在一起,看来事实并非如此,维京后人可能早已不拎斧头,而改健身了。
总算爬到山顶时,却一头撞进了浓雾里。刚才还能隐约瞧见的山体轮廓全没了,连脚边的草叶都蒙着白气,远处本该有的山影、峡湾、城市,全被浓雾吞得干干净净,就剩我俩站在一片白茫茫里。只好赶着七点半首发缆车匆匆忙忙下了山。队伍八点半就要出发了。
布吕根木屋
码头一隅
三
峡湾是冰川用千万年刨出的巨谷。松恩峡湾像蓝绿色的裂隙,山陡得要把天戳破。轮渡上我举手机左右横跳,拍山尖雪帽,拍浪里闪跳的鱼,拍同学倚栏吹风的侧影。胡涛端着索尼,用长焦瞄准海鸟和美女的红唇,从登用16:9“宽银幕”画幅裁剪山水——每人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偷维京的景。
弗洛姆高山火车吼着爬坡。中途停靠肖斯瀑布,水声轰隆里突然飘出空灵音乐——传说红衣山妖在瀑边跳舞。手机越过攒动的人头,对着瀑布,启动“丝绢流水”模式,拍出了我的“大片”——《飞瀑流韵》,画面中,瀑流从山间层层跌落,如白练般倾泻而下,最终被拉成丝绸,周围山体覆盖着翠绿植被,瀑布上方,天空蓝白相间,云朵似被扯长……画面虽不及肉眼所见磅礴,却凝住了一瞬的柔。
盖朗厄尔峡湾让我恍惚回了三峡。七姐妹瀑布如白绫垂落,新娘面纱雾霭袅袅。游船破开蓝玻璃般的水面,同学纷纷挤在船头拍照。我的照片发出后,收到不少致谢短信——嘴上不说,听到夸奖,心里其实比喝精酿啤酒还舒坦。
飞瀑流韵
孤舟雀影
四
印象当中冰川应该是白色的,蓝天映衬下,一种特别纯净、壮美的景色,走到山脚边,才发现冰川竟是蓝的,准确说是白中透蓝。布里克斯达尔冰川像巨兽吐出的舌头,神秘而幽深,静默中彰显着自然磅礴的力量……惊觉之余,不免有些失落——头脑中的很多印象常常是错误的。我们喜欢虚构,喜欢添油加醋,许多我们以为天经地义东西往往偏离事实很远。难怪树乾对我说,他自己每天念叨最多的概念是change,change、change、change……
不是么,每次旅行都能带给我们一些新鲜的东西。这或许正是旅行的最大意义——拆除自己认知的墙。
冰川前,我给祝教授与夫人小云拍照时,阳光正好镀亮他们身后山的轮廓,可爱的小儿子活蹦乱跳,故意不和他俩同框。二十年前在光华教授电子商务战略的祝教授此番与我们同行,大家都以此为荣。后来教授给我发来短信,表扬直奔主题:“QS,摄影水平又提高了。”
山路才吓人。老鹰之路十一个发夹弯,大巴车扭成麻花。一车人屏息看司机甩方向盘,过第一个弯就集体鼓掌——是赞技术也是压惊。我贴窗拍路,那路像灰绳子缠住绿山,峡湾在脚底缩成蓝线。
精灵之路遇大雾,山隐得只剩轮廓,倒真像妖怪要扑出来。车在虚无缥缈间行走,几只小羊挡住了道路,车身大,路又窄,绕不过去,司机只好自己下车把羊赶开。
大西洋之路更魔幻。一条蜿蜒的公路将诸多岛屿巧妙连接起来,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远处看,大桥飞跃岛礁,延伸至高处时像突然截断,直插海天。拍出来照片像PS的,其实自然与艺术的交融,本就比人的想象更敢造梦,也更为神奇。
冰川
大西洋之路
五
莫尔德清早,彩虹玩快闪。刚摸出手机它便隐去,一收手它又蹦了出来。同学喊:“快拍!用广角!拉全长!”几个人举手机像开演唱会的追光灯。最终只捕捉到一小段弧,却比完整彩虹更俏皮。运气好在,兴趣正浓的时候遇见了勤颖,像逮住了一个模特,迅速以海天之上的彩虹为背景按下快门,一张自以为好看的《与虹共舞》诞生了。
李捷站在不远处,望着天际彩虹出神,见我们拍得尽兴,走过来轻声赞许,喜悦的表情,意思是:“看,《创世纪》里彩虹是上帝与大地立约的记号。感恩我们能一起见证这份美好。”他总这样,在喧闹中投下一缕温和的光。二十年过去,他的友善一如昨日,言谈间依旧满是感恩与鼓励,像不曾被岁月磨蚀的暖男。
奥勒松爬山遇跑步的当地女士,龙江兄上前搭讪:“You are so beautiful……合个影?”人家大方搂肩。我赶紧抓拍。龙江向我们传授:“其实,会五句英语就行:I love you,You are so beautiful……”众人笑倒。语言从来不是墙,笑是通用语法。
与虹共舞
静泊
六
奥斯陆的维格兰雕塑公园把我钉住了。650尊人像赤裸裸演着生死戏:愤怒男孩跺脚、恋人缠绕、老人佝偻……生命之柱上121具躯体挣扎攀天。我拍得忘形,绕到《生命之环》时才发现超时近半小时。一路奔跑回大巴,车门为我洞开,全体静静等我一人。我连声道歉,有同学眨眨眼笑道:“没事儿,大师总是压轴出场。”接过话茬,我赶忙回答:“大师傅,大师傅。”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摄影何尝不是追光之旅?不喜欢“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回家啥也不知道”,维京乡的旅程中,我是下车追光,上车修图,回到住地还在光影里沉醉。笨鸟先飞是硬道理。谁让我后来有点喜欢这玩意儿来着?
美术馆里华为扫不出码,妻子的iPhone救场。两人头凑头听解说,像初中生共享耳机。蒙克的《呐喊》没震撼到我,但北欧人把抑郁画成彩虹的本事,真绝。
当年读书,我们为34班,合影时,响应亚君老师提议,全班一起吼:“三四三四——一生一世——”镜头框住三十几张笑脸,光华的声音在维京乡回响。
生命之泉与生命之柱
天空的呐喊
七
回程浦东机场,我挑出二十多张照片取名——《地瀑》《飞瀑流韵》《与虹共舞》《云水间》《孤舟雀影》……发广东朋友做电子集。影像打包时光,妥帖存仓。
奥斯陆机场地面刻在大理石上的句子,是挪威易卜生的诗:
“或许那里冬尽春衰
又一个夏季
光阴又一载
我只坚信终有一天你会归来”
一句跨越时空的诺言。导游小佟曾在车上将这首诗深情地读给我们听。
我忽然懂了:为什么偏执地拍峡湾、拍山路、拍同学背影。时光终将逝去,但影像会替我们记得——记得彩虹如何倏忽而来,记得冰川的蓝不同于想象,记得大巴上一起唱过的歌,记得维京人的海风曾吹乱谁的头发。
这些碎片或许填不满人生所有裂隙,但至少能在某些黯淡时刻,透出一点曾经见过的光。
云绻青峰
翠影
天镜峡湾
岚山幽云
山脚水岸
山涧流云
水岸
金缕
(青衫同学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