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我们在精河县妇联主席贾艳宁的带领下,驱车到八家户农场参观学习。路上贾艳宁向我们介绍:精河县打造的是“一红二白三绿四通道”的产业优势。一红是枸杞产业;二白是棉花产业和湖盐产业;三绿是绿色化工、绿色矿业、绿色能源;四通道是生态大通道、能源大通道、口岸大通道、旅游大通道。要想看完,需要整整一天时间,今天就近看一看吧。这匆匆一看,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我们到达的时候,八家户农场妇联专职副主席古丽扎提已经在主题公园的路边等候。主题公园包括地窝子展览馆、菊花打卡地、民居、小广场等组成部分。
从地窝子展览馆看光荣的历史
担任讲解员的是八家户农场农业五队队干部张姣利,她介绍,地窝子是在地下挖出来空间住人的地方,建国初期的建设者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居住,可以防风沙,冬天保暖。现在的展览馆比过去的地窝子空间要大得多,高得多。这里用图片和实物展示了五个历史阶段的篇章。1975年的鼓风机、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机和手风琴等藏品,让人不禁联想起昔日建设者们以苦为乐的精神。翔实的资料,直观地介绍了八家户光荣的历史。最初这里只有八家少数游牧民族在这里放牧,到处都是荒漠,杂草丛生,因而得名。七十多年的建设,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多样业态的富饶之地。
1950年1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兵团工兵团团部和2营进驻精河县,在牛场等地开荒种地。1956年7月,成立中共地方国营精河牛场临时委员会,隶属自治区畜牧厅领导。1971年1月,精河牛场归精河县管理。1982年,改名为地方国营精河县八家户牛场。1995年9月,更名为精河县八家户农场。2001年,八家户农场在博州率先实行国有农场体制改革。
1950年年初,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人民军队发挥了“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作用,一批又一批地军队转入生产建设,担负起屯垦戍边的职责。他们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农垦产业大军的主力,打下农垦事业的基础,也是八家户农场的前身。1959年,精河县从湖北红安、郧县,还有江苏的江阴、太仓、吴江、沙洲、南京等地,接收1200多名支边青年,来到八家户农场屯垦戍边。八家户农场有着独特的支边垦荒历史,各族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被誉为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社火之乡”。近年来,先后荣获自治区优秀平安农场、自治区文明村镇、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自治区科技农场等荣誉称号。
从“农垦第一拖”感受科技力量
在地窝子的观光路对面,一台锈迹斑驳的东方红60型履带式拖拉机静静矗立。它方正敦实的机身、宽阔厚重的链轨和高耸的排烟管,无声诉说着一段峥嵘岁月。这台拖拉机诞生于1980年农村改革之初,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场迎来的“新成员”。它不仅是淘汰老旧设备、迈向高效生产的标志,更为分产到户提供了机械化支撑。当年它新增的消音设施、油压升降器和改良的操控系统,让耕作变得省力高效,被亲切称为“铁牛”。站在它面前,我仿佛看到荒原上“铁牛开道垦荒田”的壮阔场景。从东方红54型到75型,再到60型,每一代拖拉机都见证着农业机械化的进阶之路。如今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承载的拓荒精神永不褪色。
如今农场综合机械化率达99%,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播种机已成为新主角。但这台锈迹斑斑的“第一拖”,始终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坐标,提醒着我们不忘来时路,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从枸杞基地生产与加工看产业兴旺
踏入八家户农场农业九队枸杞基地,党支部书记赵克锋风尘仆仆赶来介绍:这里一片200亩,是新品种,主要特点是可以生吃,皮薄肉多,果汁多而甜,夏季的一茬已经收了,近年的形势很好。贾艳宁补充说,县里为了扶持这个产业,减少种植成本,曾经号召机关干部利用双休日,义务帮忙除草。现在农场有4000余亩枸杞基地,可以想象,盛夏7月,宛如置身红色海洋。我们看到枝头还留下了一些采摘剩下的头茬枸杞,如红宝石般点缀枝头,在阳光下泛着醉人光泽。
最令我惊叹的是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的新活力。这些皮薄肉厚、糖分充足的枸杞,得益于绿色管理和生物调控技术,单果重量较往年提升15%。赵克锋重点介绍了锁鲜技术。移动式复合锁鲜车可以开到基地,它集车载速冻、气调包装、大数据溯源于一体,在采摘现场即可完成0-4℃恒温锁鲜,最大限度保留枸杞的鲜甜。在合作社的加工车间,我见证了锁鲜枸杞的诞生。精心分拣的鲜果,送入自动化生产线,经过清洗、烘干、冷却等工序,最终变成色泽鲜亮的锁鲜枸杞。赵克锋说:“这套设备可以在手机上操控,锁鲜完成需要38小时,完成进度都有显示,机械故障也有提示。这条锁鲜生产线,每日产量达60公斤,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主要是比自然晾晒的色泽更好、营养损失更小、干湿度更加适中。”
从田间到车间,从鲜果到商品,我深切感受到枸杞产业带来的振兴力量。合作社不仅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更让农户实现家门口增收。如今精河枸杞已远销23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小枸杞大产业”的华丽蜕变。这颗红色果实承载的,不仅是阳光的甘甜,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牧业、红薯及其他产业
听说我们到来了,八家户农场党委委员王月芳也匆匆赶来,她介绍:农场除棉花24万亩外,还有玉米4.6万亩、枸杞4645亩、果蔬2600亩,2024年全场牲畜年初存栏达108620头/只,其中:牛存栏7769头(牦牛390头)、绵羊存栏48667只、山羊存栏5562只、马存栏1180匹、骆驼96峰、猪存栏45,346头、家禽存栏4000羽。 14个农牧业队(社区)(9个农业队,4个牧业队,1个社区),全场总面积204.11万亩(13.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6.9万亩。全场户籍人口5640户14,592人,实有人口2888户9473人,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
因为我们的行程安排比较紧,只能走马观花。沿途,我们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棉花田,正在结果,有的还在继续开花,还有一望无际的玉米。贾艳宁介绍,现在采收棉花已经使用机械化了,省时省力。这里的玉米主要做饲料用,我们看到一处正在收割的地方,大型联合收割机所到之处,玉米秆被齐刷刷地割掉,接着卷入了机器里面,出来的就是粉碎的小段。这些将做成青储饲料,解决牲畜越冬的问题。路过一片红薯地的时候,看到一群乡亲正在挖早红薯。贾艳宁介绍:“这些新品种红薯不是做淀粉或者粉条的,主要是水果型的,生红薯就卖掉了,不仅价格好,销路也好。现在大量的牲畜都在夏季牧场,马上要转到秋季牧场,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
八家户农场是一个见证奇迹的地方,祝愿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祝愿垦荒精神在这里辈辈传扬。
作者:杜权成,谷城县五山镇一中高级教师,武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襄阳市十佳旅游推荐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