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嘉湖。
编者按:湖波不惊,却镌刻星城千年脉动。长沙的湖泊水库,是“绿水青山”馈赠的生态基底,亦是“金山银山”奔涌的发展源泉。它们涵养水土,承载乡愁,更在城脉深处,以无声的壮美,注解着“山水洲城”的永恒基因。红网联合长沙市水利局聚焦《湖库觉醒:星城的水色基因库》,看长沙如何珍视这液态遗产,守护这水色根脉。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三湖叠翠:一水长歌润北城》。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昂 通讯员 周懿民 长沙报道
长沙城北的脉络里,总流淌着水的絮语。
年嘉湖的柳浪、青竹湖的竹涛、月湖的灯影,三颗水色明珠在不同的时空褶皱里,以液态的温柔勾勒着城市的轮廓。
她们不是孤立的水体,而是城北肌理中跳动的脉搏——年嘉湖沉淀着时光的温度,青竹湖生长着自然的诗意,月湖绽放着创意的光芒,共同酿成星城北部最绵长的水韵。
年嘉湖的名字,取“年年嘉庆”之意,藏着市井对安稳日子的朴素期盼。
年嘉湖:时光沉淀的温情印记
晨光漫过湖南烈士公园牌坊时,年嘉湖的水面总先泛起一层碎金。47公顷的湖面像本摊开的老相册,每一页都夹着长沙人数十年的生活切片。
作为城央最温润的绿心,这片水域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便与城市血脉相连,柳丝拂过的不仅是碧波,更是代代人的情感锚点。
老长沙人总记得湖名更迭里的时代印记。最初叫“阎家湖”,带着乡土的直白;特殊年代曾名“红雨湖”,染上时代的炽烈;最终定格为“年嘉湖”,取“年年嘉庆”之意,藏着市井对安稳日子的朴素期盼。
名字变了,湖岸的故事却在延续:清晨,晨练的老人在垂柳间吐纳生息;午后,孩童在湖心岛拱桥上追逐嬉戏;黄昏,恋人在长椅共看落日熔金,一个个身影,在水波里层层叠叠,晕染成城市最柔软的底色。
年嘉湖47公顷的湖面像本摊开的老相册,每一页都夹着长沙人数十年的生活切片。
长沙的夏天总带着灼人的热度,年嘉湖却是避暑纳凉的最佳选择,带着湖水特有的清凉拂过脸颊,每一缕风都成了天然的降温剂。
没有空调的年代,手划船是最时髦的消遣,木桨搅碎的不仅是暑气,还有青年男女的羞涩;后来脚踏船登场,一家三口蹬着船看鱼群倏忽游过,成了“80后”的童年标配;再后来快艇划破水面,浪花里蹦跳着“90后”的尖叫。
如今游船慢了下来,环湖健步走的人多了,40分钟一圈的步程,刚好够白领把工作的焦虑卸在风里。
站在湖岸回望,年嘉湖的伟大从不是波澜壮阔的叙事,而是以柔克刚的包容。她让“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水波里漾成了可触可感的温柔。
青竹湖水库藏在群山褶皱里,像块被时光打磨的碧玉。
青竹湖水库:山水秘境里的共生哲学
从城央向北十公里,青竹湖水库藏在群山褶皱里,像块被时光打磨的碧玉。
0.8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不算辽阔,却让229公顷竹林有了呼吸的节奏。97%的原始次生阔叶林覆盖率下,空气中带着竹香与露水的清甜,深吸一口,仿佛能尝到山水交融的甘洌。
这座小(一)型水库的底色,是水利人的务实。上世纪70年代建成时,她的使命简单直接:汛期拦洪,旱季灌溉。金霞新村社区的老农至今记得,面临干旱威胁,是青竹湖的水沿着渠网流进稻田,让稻穗保住了饱满的弧度。但青竹湖的智慧,在于不满足于单一的功能,而是在山水间生长出更丰富的可能。
周末的青竹湖,渐渐成了都市人近郊游的首选。
最动人的变奏,藏在湖畔新生的诗意节奏里。这些年,青竹湖水库不再只是一片静默的水域,而是渐渐成为城市边缘轻盈呼吸的绿肺。人们不再满足于远远地望着它,而是走进它,在竹影与水光之间,尝试一种更慢、更柔软的生活。
于是,露营基地依势而生。帐篷在树林草地间星星点点落下,不破坏一棵老树,不侵占一径野花。湖畔的民宿亦如是,它们以竹为篱、以山为屏,谦逊地隐入绿意,让每一扇窗都成为一幅山水画。
周末的青竹湖,渐渐成了都市人近郊游的首选。人们来这里,不只是看水,更是品读一种生活可能: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撒欢,大人在步道上骑行、静坐,老人在林下喝茶、下棋。水库原本的灌溉与防洪功能依然郑重存在,但在它之上,生长出了更轻盈、也更温暖的经济形态,它不是推土机式的开发,而是像藤蔓一样,沿着生态的肌理,温柔蔓延。
这份生机,从来不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而是顺着山水脉络的“共生”。水库不再只是蓄水的容器,更是滋养生态、孕育经济的母体,让每一份发展的活力,都生长在对自然的敬畏里。
40公顷的月湖湖面清澈如镜。
月湖:艺术水岸的创意涟漪
如果说年嘉湖是时光沉淀的低吟,青竹湖是山水共生的清唱,月湖便是现代长沙的激昂合唱。便利的交通让这片水域与城市肌理紧密相连,而“月”的主题,则为她晕染开独有的人文光晕。
从秋月湖的静影沉璧,到月光岛的薄雾含谜,月湖十景如同散落在水边的诗行,让人走着走着,就跌入了“月照潇湘”的意境里。
月湖的灵秀,首先源于对自然的敬畏。设计者巧妙引来浏阳河的活水,织就一张循环的生态网,系统解决了防洪与生态维护的问题,营造出秀丽的湖面景观。
40公顷的湖面清澈如镜,形似弯月的轮廓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这汪活水不仅守住了生态的本真,更托举起多样的生活。环湖步道上,晨跑者的脚步与鸟鸣相和;观景台边,摄影爱好者正捕捉云影在湖面的游走,动静之间,皆是人与自然的温柔对话。
月湖的夏日,是湖水与荷花的交响曲。
月湖的深处,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湖滨的中国网络文学小镇里,作家老慕总对着窗外的银杏与湖水构思故事,他笔下的“月湖银路”“雨打荷声”,成了网友心中“最长沙的浪漫”;东岸的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里,芒果TV的演播室将月湖实景纳入镜头,XR虚拟影棚正研究如何让数字水纹拥有真实的涟漪。在这里,键盘敲击声与水波声共振,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在水边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现如今,月湖早已不是单纯的公园,而是一座复合型的滨水空间。她是市民的“活力客厅”,也是创作者的“灵感容器”,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舞台”。
湖水似镜,水光潋滟。
当最后一缕夕照掠过月湖,对岸马栏山的创意灯火渐次点亮。湖面倒影中,传统与现代完成了一场无声的交融,这不仅是月湖的日常,更是开福区三湖共生哲学的完美注脚。
年嘉湖守护着城市的记忆温度,青竹湖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密码,月湖则激活了文化创造的无限可能,三汪湖库以水为墨,在城北大地书写着不同维度的生存智慧。
伫立湖岸,但见水波衔接着过去与未来,倒映着传统与创新,融汇着自然与人文。这城水相依的画卷,正是开福区最动人的生长姿态:既葆有沉淀时光的沉稳,又充满面向未来的朝气,在水韵长歌中,谱写着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诗意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