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乘舟泊于瓜洲古渡,望着对岸镇江京口,遥想南京钟山的轮廓,写下这首《泊船瓜洲》。短短二十八字,让南京与镇江“群山相连”的地理格局,变得更为具象。8月31日,“苏超”南京队将客场对阵镇江队。因为两座城市地理位置相近,因为在历史上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场比赛格外引人注目。
紫金山。邵世海 摄
山水同源,自然肌理一脉相承
以江为名,因江而盛,南京、镇江都是与长江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城市。
长江从九江以下开始向东北方向流,芜湖到南京段则几近北流,江水过了下关狮子山开始东流。镇江同样深受长江影响,境内一个“几”字形,使其西、北、东三个方位都被长江包围着。
据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姚亦锋介绍,一万年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南京东面接近镇江一带,长江与海洋在此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自然岸线凹槽地,第四纪地质学将其命名为“南京湾”。
镇江,因在唐朝时有“海门”之称,一度得名镇海。而秦淮河作为长江下游支流,同时也是南京的母亲河,其北源就在镇江句容宝华山南麓。秦淮河自东向西奔流不息,对南京建城史产生着巨大影响。
除了长江,宁镇山脉也构筑起南京与镇江两座城市的骨骼和生态脉络。宁镇山脉的最高峰,就是紫金山北高峰,即头陀岭,刚入选江苏前十高山峰。
镇江金山湖。图源:镇江发布
姚亦锋介绍,宁镇山脉地貌西段在南京地域范围内形成三个背斜分支,其中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的幕府山走向挺直;中支由钟山向西连绵延伸入南京市区,直至北极阁、清凉山;南支绕城东南和南部,直抵青龙山、牛首山。而中支山脉环绕秦淮河小平原盆地,南京古城就起源于这小块地势平坦地域。
文脉相通,东吴破岗渎见证六朝繁华
作家叶兆言曾说,南京的城市历史,应该从三国时期的东吴开始。事实上,南京、镇江的兴起,都与东吴最为密切。
公元208年,孙权将自己的大本营从苏州搬至镇江,对三国鼎立起到关键作用的“赤壁之战”正是在此期间进行的;几年后,其政治中心又进一步西迁,从京(今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并改名为建业,由此拉开南京建都史的序幕。
破岗渎。图源:方志江苏
尽管六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其疆域也时有变化,但镇江作为建康都城东部门户的重要地位始终没有改变。比如东吴最大运河工程破岗渎的开凿,就将建康城与江南运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破岗渎即位于南京和镇江境内。这个运河工程可谓开辟鸿蒙的壮举,不仅关系到六朝的帝业,而且关系到隋唐的统一。今天,旧日繁忙水道业已湮灭,但其遗址碑仍在。
据南京学研究会会长卢海鸣介绍,六朝时期的南京作为我国南方的漕运中心,于东南方开破岗渎,西接秦淮河,东接江南河,即大运河江南段前身,从而与长江和太湖流域相通,使其成为连接建康城与太湖流域的命脉,承担起东粮西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作用。这也直接促成了六朝建康三百多年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
东晋时,丹阳一带属南兰陵郡,是山东兰陵士族与民众南下侨居之地,南朝齐梁两朝的帝王俱出于郡中萧氏家族,因而帝陵也聚集于此。如今,散列于南京、丹阳等地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凭借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及社会生活,已一起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六朝破冈(岗)渎路线示意图。图源:方志江苏
人文同辉,名家笔底生长出双城记忆
南京和镇江,不仅地理位置相近,其独特的山水形胜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吸引了苏轼、王安石等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他们的创作和活动,也成为两座城市交融相连的注脚。
镇江焦山山中所存历代石刻丰富,被海内外书法爱好者称为“书法之山”,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有“大字之祖”之誉的六朝摩崖石刻《瘗鹤铭》。因山崖岩石崩落等原因,其残碑所剩无几。
南京鸟瞰图。图源:镇江发布
据了解,关于《瘗鹤铭》的作者,一直有南朝梁代陶弘景之说。而陶弘景生前一直在今天的南京陶谷新村一带隐居。他喜欢弹琴,善于研究草药,最大成就是标注和增修了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最后汇编成《本草经集注》,其中涉及药物700多种。
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在南京刊刻。其最早刻本以《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为名,却没有署“吴承恩”之名,书中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书首还有一篇“秣陵陈元之”写的序。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分析,秣陵就是南京,而华阳洞天就在离南京不远的镇江茅山。
赛珍珠
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来说,南京与镇江都是其生命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城市。1896年,赛珍珠随着父母来到镇江,在这里度过了儿童、少年至青年时代。1919年,她随丈夫来到南京,住在由金陵大学提供的一幢青砖楼房里。赛珍珠在这里生活了十余年,结识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和有关中国的书籍。正是在这里,她陆续完成了后来为自己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乎所有作品。
如今,赛珍珠在南京和镇江两处居住的小楼,均已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它们静静地矗立着,共同见证着这位世界级作家与中国无法割舍的世纪情缘。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