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神游,无意间搜到一则龙州县几年前发布的,对一则提案的消息反馈。
当中介绍了龙州县的一些文化建设情况,内文中提到了一些龙州县的文物保护单位,如红八军军部旧址、小连城遗址、越南共产党驻龙州秘密机关旧址、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旧址、陈勇烈祠、业秀园(陆荣廷旧居)、文昌阁、文笔塔、伏波庙、苏保德衣冠墓等。
这些也是龙州县内相对比较明显的历史遗址遗迹,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了。不过,查阅现在这些遗迹的相关的介绍,有的还是有点单薄。
比如那个文昌阁。
龙州文昌阁,就坐落在龙州县城龙江街临江边上,在网上转了转,也就找到几段不断被复制粘贴,被引用的文字记录,图片更是稀见,可见龙州的这座文昌阁少被关注,也没多少人有兴趣去了解。
也正是如此,龙州文昌阁曾经的过往也就被人遗忘,不为人知了。
龙州文昌阁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而当地又为何得偏偏在这一年建设呢?
在雍正五年(1727年)以前,龙州这一带实行的是土官制度,由土官家族所管理,分为上龙,下龙两个土州,正是制度不同,地方上是没有建设传统的文庙,书院,学署之类的科举教育相关场所,这也是土官制度区域的人们很少出现科举人才的原因之一。
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因为上,下龙土官因犯事被撤,地方被“改土归流”,由朝廷派出太平府通判到地方直接管理,由此,龙州成为一般的州县。
正好,就在这时,雍正改变了对地方实行的教育观念,大力的在地方推广书院的建设(康熙时,朝廷是抑制中越边境一带的地方办书院教育的,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有空再聊),特别是实行土官制度,边远之地的地方。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朝廷颁发政令,要求各省省城设立书院,并拨款白银一千两作为开办经费,并规定各封疆大吏负有“化导士子之职”。正是这个背景之下,书院在各地得到了大力发展。
即使是龙州这种极边之地,边境之地,文风不盛之地,都得到了发展。
朝廷政策的下发总有个过程,在乾隆三年(1738年),广东人杨仲兴出任(署)太平府通判,他分驻龙州,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同龙州各乡士绅,捐资开建了一所书院,名为:暨南书院。
书院前后三重,三楹,前为间,中为讲堂,最后一重还建有楼,楼上祀文昌,楼下为教育官员的住地。这就是龙州地方开始科举教育之始了。
不过,龙州地方的科举教育底子比较薄,向学的人少,加上地处边远,想要参加科举考试的费用也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所以,书院建成以后,科举成绩一直“寥寥”。
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两个人的到来,一是太平知府查礼,二是太平府通判张春芳(张嘉硕),这两位也是文学大家,特别是查礼,在清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自然对文化教育很重视。他们看到龙州地方这样的教育环境,“科甲不兴”。就这样,“盖以建登科崖,文昌阁”,在龙江边建起了一座三层塔。
名:文昌阁,上祀魁星,故又称:魁星楼。
不过,地方的文脉兴旺,文风的兴盛,也并不是建座塔就可以了的,还是因为种种的历史环境条件制约下,龙州的科举依然难有起色,不说正考,乾嘉间就是“五贡”也才几个,还主要是靠“捐”才得来的名头。
唯一值得当地显耀的,则是嘉庆六年(1801年),当地人黄定宜(府学生)在乡试中举,并取得第十九名的成绩。
这可是龙州的一大盛事了,所以,地方决定,把文昌阁纳入地方日常典礼中,每年进行春秋二祭,这也是龙州文昌阁最为高光的时刻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