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明洲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那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一直是游客们热衷拍照留念的地方,甚至有人会在墙前点燃打火机或香烟,拍一张 “给先生点支烟” 的独特打卡照 ,以此表达对鲁迅先生别样的敬意。但谁能想到,这面 22 年之久的墙画,最近却被一位自称控烟志愿者的女士投诉。她觉得墙画去掉原画中室内的背景,有引导人在室外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可能误导青少年。
此事件一经曝光,瞬间点炸了网络。有人支持孙女士,认为公共场合就该大力控烟,任何可能引发不良示范的元素都应剔除;但更多的人则对这种投诉表示难以理解,在他们心中,鲁迅抽烟的形象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一时间,“鲁迅该不该夹烟” 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
景区在接到投诉后,其微信公众号当晚就发布了正式回应。景区明确表示,他们始终秉持着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原则,不会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心中的既有形象。
鲁迅既是一位以笔为剑、侠肝义胆、勇于向旧世界冲锋陷阵的勇士,也是位有血有肉、热爱生活的常人。鲁迅有诗云:“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鲁迅一生对烟的依赖,可谓深入生活的每一角落,抽烟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周作人曾回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住在中越馆里。每天大约十时之后醒来,他就会伏在枕上先吸一两支名为 “敷岛” 的香烟 ,晚上回家后在洋灯下看书,等到第二天早晨,房东来整理炭盆时,炭盆上插满了烟蒂,如同一个大马蜂窝。
郁达夫也曾回忆道:“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在北京的时候,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十支装包。当他在人前吸烟的时候,他总探手进他那件灰布棉袄的袋里去摸出一支来吸;他似乎不喜欢将烟包先拿出来,然后再从烟包里抽出一支,而再将烟包塞回袋里去。” 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鲁迅的独特习惯,也让我们看到烟在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烟对鲁迅而言,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更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以笔为剑,试图唤醒沉睡的国人。在创作的过程中,烟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每一口烟雾的吞吐,都仿佛是他与内心世界的深度对话,在烟雾的缭绕中,他的思绪更加清晰,灵如泉涌一般。
他的许多经典之作,如《呐喊》《彷徨》等,正是在这一明一灭的烟火间诞生。在创作时,鲁迅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手指间夹着烟卷,眉头紧蹙,陷入沉思。香烟燃烧时散发的气味和产生的烟雾,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他更加专注创作。烟在鲁迅创作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帮助他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转化为一篇篇犀利而深刻的文字 。
此外,烟也是鲁迅排解压力与苦闷的方式。他所处的时代,国家贫弱,民族危亡,社会黑暗腐朽。他以笔为剑,奋力抗争,却也难免陷入孤独与无奈。香烟成了他短暂逃避现实苦难的 “避风港”,在烟雾的弥漫中,他能获得片刻的宁静与放松,暂时忘却外界的纷扰,让疲惫的心灵得到一丝慰藉 。鲁迅抽烟绝非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是构成鲁迅完整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就像许多历史名人的独特生活习惯一样,李白爱饮酒,陶渊明爱种菊,这些习惯早已成为他们个人形象的标志性符号,鲁迅抽烟同样如此。它不仅是一种个人偏好,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鲁迅的性格和精神世界。抽烟时的鲁迅,或许更加放松、随性,能够在烟雾的陪伴下,深入地思考社会的种种问题,将内心的愤懑与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化作一篇篇如投枪匕首般的文字 。这种真实的生活细节,让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精神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的普通人。通过这一形象,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鲁迅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他在艰难时世中坚守自我、奋力抗争的精神力量 。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鲁迅抽烟的画面,经过多年的流传和演绎,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它代表着鲁迅对旧世界的批判精神、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黑暗中坚守信念的勇气 。保留这一形象,就是对鲁迅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让后人在这一经典形象的感染下,汲取精神力量,不断追求进步和真理。
在这场关于鲁迅夹烟照的争议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历史观的偏差,具体表现为以今律古的认知误区。以今律古,简单来说,就是用现代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去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 。这种做法看似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实则忽略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复杂性,是对历史的一种片面解读,不仅会歪曲历史事实,也会让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 。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贡献和价值在于他的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他的抽烟行为,只是他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不能因为这个细节不符合现代的某些观念,就否定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我们应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出发,尊重历史事实,理解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这样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这样的争议,还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教育责任的错位现象,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部分人将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过度寄托于一张照片、一杯酒、或一篇文章……却忽视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的营造,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各种事物,包括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 。当孩子看到鲁迅抽烟的照片时,父母可以借此机会,向孩子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让孩子明白抽烟只是鲁迅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为民族的觉醒和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同时,也要教育孩子认识到现代社会中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
鲁迅,早已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名字,他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核心符号。他以笔为刃,向封建礼教、社会黑暗和国民劣根性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批判精神,犹如一把利刃,划破了旧世界的黑暗,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自由 。他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展现了他对敌人的毫不妥协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成为了无数中国人的座右铭 。
他的 “拿来主义” 思想,倡导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精神和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精神和思想,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穿透了历史的重重迷雾,为一代代中国人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
对待历史人物,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文化自信,尊重历史,珍视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价值。不能因为一些片面的担忧和不恰当的解读,就轻易对经典文化符号进行篡改或摒弃 。我们应以更加包容、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行为,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记录我的20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