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猫,今天也一起看世界。
几年前,第一次去以色列,我预想的是黄沙、祷告声和紧张的街头气氛。但落地特拉维夫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似乎误入了一块截然不同的区域。
机场比我想象中“聪明”,天气也格外地凉快,一位做AI模型的留学生第一句话就是:“你别只拍老城,新区全是科技园。”
咖啡馆里坐着一群摊开电脑的年轻人,挂着“智慧医疗”“农业水处理”的招牌铺满街头。
这不是我想象中的中东,更像一座“科技飞地”。
01_智能的城市与粗糙的现实
我在特拉维夫租住了一间 Airbnb,平台写着步行10分钟可达地铁站,实际过去一看,是尚未完工的施工现场。地铁挖了一半停工,周围是流浪猫和尘土飞扬的工地。
这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一个月租金超8000rmb,唯一的“智能”是门锁能刷脸。热水器要手动调温,晚上的跳闸和临时断水,需要邻居互通“预警”。
但线上体验却异常顺畅。
我刚落地,就通过机场Wi-Fi完成医保卡申请、税号注册,还顺便点了一顿素食外卖。
城市数字化程度很高,自助报税终端、扫码购票、补贴申请都能一站搞定。
但“火箭速度”的数字化,并没能让现实生活跟上节奏。
02_房租贵、生活成本高,普通人的负担重
以色列人的生活压力很具体。
初创企业风险高,不少年轻人一边创业,一边开 Uber 补贴开销。实打实的老板出去打工养员工。
几个主要城市的房租尤其惊人。
我的一位做开发的朋友,合租三居室,两人住,月租超过 1.2万rmb。税前工资大约 2.5万,去掉房租几乎所剩无几。
以色列工资听上去不低,普通白领的月薪折合 1.3万~2.2万元rmb,但个人税负较重。
扣掉国防预算、社保、医保等支出,到手金额大约打七折。
虽然全民医保、育儿补贴、养老金等福利制度完善,但日常生活并不轻松。我认识的摄影助理告诉我:“我们这里拍婚礼也自带便当,真的没什么可浪费的。”
03_职场没有沉默区,说错也比不说强
我在一家公司跟拍影像项目时,参与了一次产品早会。
一个刚入职三天的实习生,当着众人直接指出:
“这个设计不合理,用户不会点这一步。”
本以为会被怼,结果产品经理点头笑了笑:
“那你有更简单的思路吗?”
在以色列的职场,表达本身比结果更重要。
这里默认:谁说得有理,谁就掌握节奏。
即使你是新人,也必须有态度,哪怕讲错了,也要讲出来。
沉默,反而会被解读为“没有想法”。
这种氛围背后有文化基础。从小学起,课堂就鼓励提问和反驳。我去一所初中旁听,一名学生直接打断老师:“这个不是上周讲过了?”老师不但没生气,还当场换了新的例题。
04_数字化顺畅,基础设施却常年落后
在以色列,智能手机几乎可以解决所有事务。我靠 Wi-Fi 完成医保申请、税号注册和地铁购票,几乎没遇到任何技术障碍。
但当你试图依赖公共交通时,现实又狠狠拖住了脚步。
我第一次等从特拉维夫去耶路撒冷的长途巴士,APP显示 13:42 到,实际却在 14:10 才姗姗来迟。
司机上车还拎着咖啡,解释说:“天气太好,咖啡太香,时间就滑过去了。” 我???
更麻烦的是安息日。每到周五下午,城市部分交通几乎“断电”,公交、地铁、拼车系统大面积停运。一次我晚出门10分钟,车站空空荡荡,连出租车都难叫。
市内打车价格并不友好,一趟十几分钟的路程,打表下来大概需要 60元人民币。不少本地人选择电动车、电滑板或折叠小踏板作为代步工具。
05_不怕你多话,就怕你不说话
在特拉维夫街头,我拍海边逆光画面时,一位年长女性走过来,直接提醒我:“你这个角度不对,背光了。”我回头一看,她手里拿着的是徕卡 Q2。
她笑着告诉我,孙女也搞摄影,照片“比你构图狠”。随后她给我看孙女的作品,聊起家庭、相册,还有一段“差点嫁去法国”的往事。
这种直接搭话在以色列极为常见。卖菜的大妈能跟你聊15分钟的买房政策;修车的大爷边拧螺丝边问你对加沙局势怎么看。一个在这定居的香港女生说得很透:“他们不是社交外向,是怕空气安静。”
感情表达也一样直接。喜欢就说,不喜欢就问。没有铺垫,没有暗示,日常交流像一把干净的刀,不割人,却绝不拖泥带水。
06_年轻人多有服役经历,责任感提前进入日常
我在耶路撒冷青旅拼房,室友是个刚退伍的女孩。他白天做志愿者,晚上写代码。我问他是否觉得辛苦,他说:“不累,部队比这更累。”
在以色列,男女18岁开始服兵役,男生约3年,女生约2年。服役结束后,才开始大学、就业与社会轨道。
所以你在街头遇见的22岁大学生,大概率已经有军队背景;公司里25岁的产品经理,很可能在部队担任过小组长。
我参与过一个纪录片拍摄项目,对方的策划人是名退伍女兵,节奏快、回应准、语气平稳。“部队里不是靠喜欢,是靠能干。”她这样总结。
07_饮食多元,物价不低
特拉维夫的街头小吃有些出乎我意料。沙瓦玛看起来像土耳其烤肉,但味道里混着阿拉伯辣酱、地中海橄榄和俄罗斯风味的腌菜。
鹰嘴豆泥每家做法不同,价格却相似。沙拉拼盘经常配上7到10种蘸酱和小菜,有时候主菜都还没上,大家已经聊了40分钟。
这类食物看起来清淡,价格却不轻。一顿普通外食动辄 160元人民币。大部分普通人还是更愿意在家做饭。我问一位摄影助理为何拍摄也自带饭盒,他只是笑了笑:“不光是习惯,也是选择。”

我还见到一对正在约会的情侣,男生亲手做了五道沙拉拼盘和一壶橄榄油,用餐时仪式感十足。“我爸追我妈也靠这招。”他说得轻巧。
咖啡在这里不仅是饮品,更像生活配角。以色列人均咖啡摄入量全球领先,很多人一天至少喝两壶,早上一壶提神,下午一壶稳定情绪。
08_在以色列街头,我听到了不止一种声音
离开前的一天,我碰见一场小型的街头集会。几位中年女性安静举着标语,没有口号,也没有扩音器。她们说,她们不是反对国家,但不希望再有孩子继续走进战火。
一位戴墨镜的男人说:“我们不再想赢,我们只想停。”
这句话没有激昂,也没有愤怒,像一场长期负重后的自白。
以色列这个国家,有枪、有税、有技术、有压力,也有不想沉默的人。他们不喊口号,也不等指令,只是站在街头,重复说:我们希望这事结束了。
这不是你在新闻里常看到的那一面,但它一直在这里,从不缺席。
以上,感谢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