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 | 一座被时光浸润的“文化原乡”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中原大地,在广袤无垠的豫东平原上,有一座宛如明珠般的城市静立于黄河故道之畔。它,便是商丘。这座城市,历经岁月的反复雕琢,恰似一位饱经沧桑却又韵味悠长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它的城墙,历经四次大规模修葺,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层层叠叠地记录着不同朝代的兴衰更迭,至今仍保持着令人惊叹的“城摞城”奇观;它的街巷,弥漫着千年未散的麦香,那是土地的馈赠,也是岁月的沉淀;它的乡音,仿佛是一把神秘的钥匙,藏着华夏文明最本真的密码。商丘,这座以“三商之源·华商之都”闻名遐迩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宛如一座被考古铲不断翻出新故事的“文化活态博物馆”,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地脉里的文明年轮,从燧皇陵到应天书院的文化基因链
商丘的历史,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而这画卷的开篇,要从一粒火星说起。在睢阳区高辛镇的燧皇陵前,5000余株古柏犹如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华夏文明的“第一簇火种”。遥想上古时期,燧人氏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精神,在此处仰望浩瀚星空,仔细观察五木的特性,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超凡的智慧,钻木取火,成功开创了人类的熟食文明。这一伟大的创举,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也让燧人氏荣获“三皇之首”的尊号。这座高台,从此成为了华夏文明的“点火台”,承载着人类对光明和进步的不懈追求。
陵前的“火神台”,宛如一座时光的丰碑,至今仍保留着每年正月初七、正月十五的祭火仪式。当袅袅香烟缓缓升起,香灰轻轻落在刻着“火德之瑞”的石碑上,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先民用最原始、最虔诚的方式,完成着文明基因的代际传递。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不仅是对火的崇拜,更是对祖先智慧和勇气的敬仰,它象征着人类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如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商族的崛起,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商业文明的独特底色。在虞城县店集乡的“商祖祠”内,青铜鼎上的“玄鸟生商”浮雕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历史。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契因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商丘),商部族由此发端。公元前16世纪,商汤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灭夏建商,“商”作为国号沿用了550余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商业王朝的雏形,就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商人”“商品”“商业”这些影响深远的称谓,也由此发轫。商丘,凭借着深厚的商业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被中国商业史学会认定为“三商之源”,成为了中国商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时光流转,到了北宋时期,商丘的文化基因链上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应天府书院(今应天书院)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题刻依然醒目,仿佛在诉说着范仲淹在此求学、执教的那段光辉岁月。范仲淹,这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在这里刻苦钻研学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他的精神和理念,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激励着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座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并称“四大书院”的学府,在宋真宗年间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之一。欧阳修、晏殊、王洙等大儒纷纷在此著书立说,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以文化人”的风气盛行,让商丘成为了北宋的文化重镇,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连苏轼都曾写下“此州自古多才俊”的赞叹,表达了对商丘人才辈出的钦佩之情。
城与人的共生图谱,从“城摞城”到“活着的古街”
当你站在商丘古城的归德门城楼上极目远眺,青灰色的城墙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盘踞在大地上,将明清街巷、民国院落与现代都市温柔地环抱其中。这座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古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商丘人的回忆和情感。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古城因“城摞城”的奇观震惊了考古界——现存城墙下叠压着宋、元、唐、汉、春秋时期的古城遗址,最底层的商代夯土距今已有3000余年。这仿佛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层都记录着不同朝代的兴衰荣辱,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当地人常说,挖开任意一处城墙根基,都可能触到某个朝代的生活印记,仿佛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古城内的“十字街”,是商丘活态文化的一个生动切片。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古老的街道上,卖归德羊肉汤的老店便早早地支起了铜锅。乳白色的汤头在炭火的炖煮下翻滚着,飘着花椒与枸杞的香气,那浓郁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店主熟练地将鲜嫩的羊肉切成薄片,放入热气腾腾的汤中,再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一碗香气四溢的羊肉汤便呈现在食客面前。这一碗羊肉汤,不仅是商丘人早餐的最爱,更是他们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
午间,传统手工艺人在“非遗工坊”里忙碌着。他们专注地雕刻着砖雕,刀锋在青砖上轻轻游走,仿佛赋予了这些砖石生命。“福鹿衔芝”的吉兆在他们的手下逐渐成型,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工艺。这些手工艺人,是商丘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古老的技艺,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石板路上,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一样,追着卖糖画的艺人跑过街道。糖稀在铁板上拉出“龙凤呈祥”的轮廓,色彩鲜艳,造型精美。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手中拿着心爱的糖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条不足千米的街道,浓缩着商丘人“晨炊暮霭”的生活美学,也见证着“商”文化中“重然诺、讲信义”的商业伦理如何在市井烟火中生长。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情谊,就像那温暖的炉火,在岁月的长河中越烧越旺。
若说古城是商丘的“文化心脏”,那么芒砀山的汉文化则是其“精神脊梁”。在芒山镇的保安山北峰,西汉梁孝王刘武的陵墓深藏于山体之中。墓道内的“四神云气图”壁画历经2000余年依然色彩鲜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云气间游弋,仿佛在诉说着汉代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幅壁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汉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梁孝王寝园内的石制坐便器、冰窖遗址,更将汉代贵族的生活细节鲜活地呈现出来。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汉代,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每年芒种前后,芒砀山都会举办“汉文化节”。届时,游客们身着汉服,行汉礼,赏汉乐,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在“斩蛇起义”的发生地,人们触摸着大汉王朝的初兴气象,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汉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汉文化,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民俗里的精神原乡,从火神祭祀到木兰传说的文化传承
商丘的民俗,宛如一场延续千年的“文化狂欢”,它承载着商丘人民的情感和记忆,是商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正月初七的“火神台庙会”,是豫东地区最负盛名的民俗盛会。从凌晨开始,周边百里的百姓便如潮水般涌向燧皇陵。舞龙舞狮的队伍敲着大鼓,迈着整齐的步伐绕场三周,那威武的身姿和激昂的鼓声,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大地。高跷队扮成“火德星君”,踩着云步登场,他们轻盈的步伐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最壮观的当属“万人祭火”仪式——人们将写满心愿的红绸系在古柏枝头,将供品投入火盆,火焰熊熊燃烧,照亮了人们的脸庞。这一仪式寓意着“以火驱邪、以火祈福”,不仅是对火神的崇拜,更是对“开拓、创新”精神的集体记忆。在这场盛大的仪式中,人们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商丘的民俗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在虞城县营廓镇,木兰祠的香火从未断绝。这座始建于唐代的祠堂,是为纪念“代父从军”的花木兰而建。祠内有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刻,详细记载了木兰“姓魏,名木兰,亳之谯人也”(唐代谯郡即今商丘虞城)的史实。花木兰,这位英勇无畏、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和九月初九(木兰仙逝日),当地会举办“木兰文化节”。除了传统的祭祀仪式,还有“木兰诗会”“女红大赛”等活动。在“木兰诗会”上,诗人们朗诵着赞美木兰的诗篇,表达对她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女红大赛”中,女孩子们展示着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传承着古老的女红文化。这些活动让“忠孝勇节”的木兰精神在当代焕发新生,激励着更多的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民间的艺术传承更显生动。在睢县后台乡,76岁的豫东琴书艺人张玉琴坐在老槐树下,手中的三弦轻轻一拨,便唱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选段:“俺本是,良家女,上无片瓦下无坑......”琴书的唱腔婉转悠扬,说白融合方言俚语,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张玉琴老人的歌声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周围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静静地聆听。连7岁的小孙女都能跟着哼上两句,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喜爱,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豫东琴书,作为商丘民间艺术的瑰宝,在张玉琴老人这样的艺人手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而在柘城县,“四平调”剧团的演员们正排练着新戏《焦裕禄》。这种起源于商丘的稀有剧种,以其“四平八稳”的板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演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排练中,用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唱腔,讲述着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这部戏,不仅是对英雄人物的致敬,更是用传统戏曲的形式传递着新时代的正能量。“四平调”剧团的演员们不断创新和探索,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这一稀有剧种。
站在商丘的土地上回望,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鲜活在此完美交融。这里的每一块城砖都刻着商业文明的密码,记录着商丘曾经的辉煌与繁荣;每一缕炊烟都飘着千年传承的麦香,散发着家的温暖和安宁;每一次祭拜都在续写着文化基因的传奇,传承着商丘人民的精神和信仰。商丘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标本”,而是一座活着、呼吸着的文化原乡。它用最质朴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供奉,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是烟火日常的延续,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情感与行动续写的诗篇。在未来的岁月里,商丘将继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