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
因风雨划出的省界
这里是
冷暖空气激烈碰撞的“战场”
这里是
“滇黔锁钥”
六百年来见证中原与边疆的血脉交融
这里是
敌后“抗战生命线”
用坚韧书写御侮保家的诗篇
胜境关关楼正面 摄影:李子硕
《我们的漫漫雄关》第三站
我们来到“入滇第一关”
胜境关
它生动诠释了一个“气象术语”
也记录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01
据天险锁钥
以雄关镇滇门
从云南省富源县城出发
往东9公里
在云贵两省交界的宣威岭
有不少游客前来避暑游玩
除了能感受凉爽的清风外
还能看到一座古老的牌坊
滇南胜境坊
滇南胜境坊 摄影:李子硕
再往前走
一条古驿道自东向西穿过
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胜境关
就建在两山之间这条古老的驿道上
▼横屏观看
胜境关航拍图 摄影:李子硕 制图:魏思静
关隘两边山坡陡峭
植被茂密
别无他径可循
驿道从远处的山脚巡山势逶迤而上
直达关楼下
此处可谓易守难攻
胜境关关楼 摄影:李子硕
纵观历史的长河
因守卫云南东大门
胜境关被称为“入滇第一关”
这里也承载过无数铁血篇章
站在胜境关关楼上向东(贵州方向)眺望 摄影:李子硕
自元代以来
它被视为中原内地进入云南
最重要的通道
胜境关平面图 供图 :富源县气象局
明洪武十八年
傅友德统帅的30万大军
由此地进入云南
清咸丰四年
太平天国势头正盛
太平军可能沿驿道攻入云南
为防患于未然
需选险要之处修筑关隘进行防御
胜境关于1990年重修,图为重修前的关隘 来源: 《胜境拾遗》
最终
关隘因修建在滇南胜境坊附近
定名“胜境关”
02
风雨判云贵
一域划两川
在胜境关
有人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咫尺辨明晴,足见人情真冷暖;
滇黔原唇齿,何须省界太分明。”
时间回溯到明朝
那时古人早已发现这里
与天气有关的奥秘
“以天为界”“以地为界”
将滇南胜境关作为云贵两省边界
左图为滇南 胜境 坊 迎向贵州 的石狮子, 脚下长满青苔 ;右图为滇南 胜境 坊朝向云南的石狮子,身披黄土 摄影:李子硕
如今
在滇南胜境坊东西两侧
两对历尽沧桑的石狮子
依然诉说着与气候有关的故事:
东面迎向贵州的石狮子
身覆青苔
西面朝向云南的石狮子
则一身黄土
究竟
胜境关为何成为一道气候奇观?
这离不开一个天气现象
——昆明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 供图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制图:傅蕾
2022年4月15日,我国首次利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对云贵准静止锋开展多气象要素综合探测试验。无人机在云南弥勒升空,对锋面气象数据进行精准采集。摄影:赵红珍
每年冬季
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大举南下
却因青藏高原这道天然屏障
难以直接进入云南
只好迂回包抄
经河西走廊、翻越秦岭、进入四川盆地
再爬坡至贵州
长途跋涉后
冷空气已成强弩之末
在乌蒙山又遇云南暖空气阻拦
双方僵持不下
于是形成气象学上所称的
“昆明准静止锋”
上图为滇南胜境坊朝向云南方向匾额,下图为 滇南 胜境坊朝向贵州方向匾额 摄影:李子硕
因受暖空气控制
云南这侧天气晴朗
而受冷空气影响
贵州那边阴雨连绵
“滇界风霜”“黔疆阴雨”的划分
在胜境关得到完美展现
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胜境关关楼向东方向的城门洞上, 石灰岩已被雨水浸湿。 摄影:李子硕
从气候角度看
以胜境关为限
一侧的贵州“天无三日晴”
而夏季凉爽宜人
另一侧的云南受乌蒙山
高大山体阻挡寒风
光照充足,温和干燥
冬季则是避寒康养胜地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不断四时春。乌蒙山支脉的富源老黑山,2470米的海拔留住了春的脚步,山上杜鹃花盛开,展现云南独特的美。供图:富源县 文化和旅游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十日,徐霞客从普安州(今贵州省盘州市)长途跋涉过胜境关进入云南,开启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的云南壮美之旅。图为徐霞客在贵州的考察路线图 来源:《徐霞客游记全译》
徐霞客考察盘江源流时
曾云游至此
发出“一马平川,晴空万里”的感慨
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到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正是对冬春季昆明准静止锋
两侧迥然不同气候的
真实写照
03
烽火驿道
铁血丹心
漫步胜境关下
古驿道青石已被岁月
磨出温润光泽
时光回溯到烽火连天的岁月
这片热土曾留下深远厚重的足迹
通往胜境关的古驿道 摄影:李子硕
古驿道上的石头被打磨光滑 摄影:李子硕
胜境关古驿道
原为由楚地辰州(今湖南沅陵)
沅州(今湖南芷江)
入滇的古道
上个世纪初
滇黔公路几乎是沿着
古驿道的线路修建的
部分路段则在古驿道的基础上
直接拓宽而成
富源县黄泥河镇铁锁箐村红军桥石碑 来源:网络
1935年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
从贵阳至龙里迅速南下
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进入云南“东大门”富源
在这里留下了红色印记
1936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红六军团大部队沿滇黔古驿道经豫顺关、东堡、升官坪、胜境关,抵达盘县亦资孔一带宿营,后进入贵州,继续北上抗日。部队经过胜境关时曾在石虬亭内小憩。图为石虬亭 摄影:李子硕
1936年
抗日救国呼声日益高涨
为顺利会师红四方面军
3月,红六军团从宣威市进入富源县
沿驿道过胜境关进入贵州
继续吹响北上抗日的号角
红军长征过富源第一桥——黄泥河镇浦西桥 来源:网络
1937年
在滇黔公路修通四个月后
“七七”事变爆发
随后
许多著名高校沿滇黔公路内迁昆明
为抗日救国留存
科学图强的火种
1938年4月19日,西南联大师生进入云南,在滇南胜境坊合影。来源:《胜境拾遗》
抗战时期
云南作为抗战的大后方
滇缅公路、滇黔公路由西向东
连成一条横贯云贵两省的战略运输通道
由滇缅公路运入昆明的援华物资
都经由胜境关脚下的滇黔公路
源源不断运往内地
对抗战胜利作出贡献
成为“中国抗战生命线”
04
雄关漫道
气象新章
夏日
站在云贵交界处的山梁上
可以明显感受到
山风从两个方向同时吹来
带来不同的湿度与温度
有游客拿起手机拍照
阳光下穿透云隙的丁达尔效应
富源县气候温和湿润,受昆明准静止影响,多年平均气温为14.4℃,昼夜温差大;红壤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为魔芋生长提供了独特条件。截至目前,富源县魔芋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供图:富源县气象局
在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
当地种植的十几万亩魔芋
如今成为炙手可热的养生饮品
罗平县位于昆明准静止锋锋面西侧, 2至3月正值锋面活跃期,罗平处于暖湿气流抬升区,形成春季持续性小雨或雾,为花期提供稳定水分。同时, 冬季晴空辐射强,且日均气温维持在5℃至15℃,可有效避免油菜冻害。图为 罗平县油菜花海 供图 : 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
罗平的油菜花海
在来年早春时节竞相绽放
将大地装点成一片金色的海洋
带来“限定版”惊喜
八卦树 供图: 耿文准
关帝庙前的八卦树
东面郁郁葱葱而西面枝少叶稀
仅一坊之隔便呈现
“东边下雨西边晒”的神奇景象
古敢水乡 供图: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
当云南的云与贵州的雾在此缠绕
当乌蒙山的阳面与阴面
共同编织晨昏
当游人在“万里晴空”
与“黔疆阴雨”间一步跨越
胜境关便成了
打开中国西南秘境的钥匙
胜境关的星空 摄影:熊海清
深度挖掘气候资源
“气象+文旅”为当地绿色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
不少导游推荐胜境关时
都会提到这里其他的气象景观
而大美云贵的风采
也随之为更多人了解
后所镇小海子湿地 供图: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
是啊
滇南胜境
等待着每一个心怀好奇的人
来此解读那些未被写尽的篇章
那么,下一关
不见,不散
系列简介
一座关隘,半部历史,半部地理。东亚季风区的地理气候特征,促使多样的中华文明诞生于广袤的农耕、农牧区,而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则形成了“关隘”这一文化符号——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地理密码”,也是季风区农耕文明与自然气候交织演进的见证者。
雄关险隘,作为不能忘却的纪念,更在于80多年前的烽火中,见证了那段中华儿女团结御侮的不屈历史……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跟着气象记者看中国》推出《我们的雄关漫漫》特别报道,六路记者穿越重重关隘,全景展现中国地理、气候与文明演进中的精神坐标,讲述那些历史经纬下的故事。
支持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云南省气象局 曲靖市气象局 富源县气象局 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 富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策划: 段昊书 刘佳 崔国辉 姜虹
作者: 刘佳 胡保润 王永明
摄影:李子硕
编辑:刘佳 李子硕 魏思静 傅蕾
审核:段昊书 叶海英
审读:邵俊年
监制:冉瑞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